皇帝半眯著眼睛,“你們呢?是和是戰,總要說上幾句才是。”
一個老臣說道,“皇上,如今四王被俘,此時再戰,四王首當其衝就會犧牲,臣主張求和,在朝中派一個能言善道的使者,去北國求和。先救出四王。”
這時兵部尚書說道,“臣主張再戰,若要低聲下氣的去求和,那豈不是以後都要矮人一等。只怕北國會越來越過分,尤其是這次戰爭是陳太后發動的。”
皇帝聽到陳太后,臉色一沉,“別和朕提她。”
陳太后就是欣文公主。
欣文公主和親之後,自稱陳氏,隨母姓,與母國斷卻一切關係,兩國的邦交也從和親之後,更加惡劣。
皇帝提到這個嫡長女,心裡就氣不打一處來。
另一個官員說道,“再戰又敗了怎麼辦,四王是我國皇子,豈不是要死在北國?”
兵部尚書說道,“這一次讓了三座城池,那下一次呢?豈不是要讓六座城池,這江山本來就是皇上辛辛苦苦的打下來,怎麼能因為一個皇子拱手相讓。”
吏部尚書賈大人見機說道,“皇上,臣也主張力戰,四王爺過於輕敵,經驗不足,這才戰敗,若是有顧王出戰,必然會戰無不勝。”
賈大人是站在納蘭衍這邊的。
他提出顧王出戰,一是局勢確實如此,而是顧王握住兵權,便等於是納蘭衍握住兵權。
兩方爭執不休。
皇帝看著一言不發的顧王說道,“阿瑾,你如何看?”
顧王一直強忍著,邊關他守了十幾年,如今竟然失守,而許坤領兵被困在清城之內,他一手帶出來的兵隊如今死傷無數,他恨不得立刻趕去邊境指揮大局。
可是皇帝如此猜忌,他若主動請纓,勢必會給納蘭衍帶來猜忌,顧王最後只是說道,“臣唯皇上之命是從。肝腦塗地,在所不辭。”
皇帝越過納蘭衍,問趙相道,“趙愛卿,你覺得呢?”
趙相說道,“幾位大人都說的有道理,不過老臣覺得都不可取。”
皇帝哦了一聲,“趙相覺得哪裡不可取?”
趙相說道,“北國此次所提的求和條件過於苛刻,對皇上而言,乃是辱國,吾皇當年征戰十數年,打下江山,如今為了一個皇子割地求和,老臣並不認可。”
這話只有趙相敢說。
賈大人一聽便是一喜,“所以丞相大人是主張再戰。”
趙相搖頭,“四王帶十萬大軍出站敗北,軍隊早已散落,此次若要再戰,各地軍隊共有三十幾萬,可以調派十五萬,只是收編軍隊定然參差不齊,若要整頓出戰,需要時日,所以必須由皇上指派一個使臣出使北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皇帝並沒有否認,他看著趙相,“依愛卿所言,這使臣和元帥該由何人?”
趙相說道,“皇上,使臣臣舉薦永定侯,永定侯武藝超群,又機智善辯,至於出戰將帥,如今朝中上下,非顧王莫屬。”
群臣分分附和。
皇帝終於看向納蘭衍,眼中帶著探究,“衍兒,你認為顧王可否擔當大任?”
皇帝此時此刻,心裡是懊悔的,顧王鎮守邊關十數年,一直風平浪靜,此刻北國來犯,他並沒放在心上。
所以命四王領兵出戰,他當時確實是輕敵了,沒想到輸得這麼慘。
如今悔之晚矣。。
當年的武將,死的死,告老還鄉的告老還鄉,如今只留下顧王一人。
喜歡不做賢后請大家收藏:()不做賢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