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是想要扶持幾位羌人部落首領,幫助他們不斷擴充實力,消滅其餘部落。
只有改變羌人部落遍地開花的場景,把羌人聚集在一起,擁有統一的政權與領袖,才能方便控制與管理。
當然,這樣也可能養虎為患,無法保證整合各部落勢力以後,變得強盛的羌人首領再度叛『亂』。
然而,相起遍地開花,剿之不盡的羌人部落,統一的羌人部落反而更容易消滅。
好像後世日本侵華戰爭,老蔣麾下兵馬眾多,相紅軍裝備也更精良,不少士卒也都有心報國殺敵。
日本軍隊面對老蔣部隊,卻並不害怕,因為只要大戰役獲勝,能取得決定『性』戰果。
可惜面對四面開花的紅軍,日本人卻被弄得焦頭爛額,剿之不盡,被牽制住了極大精力。
如果給日本人選擇,或許他們更願意紅軍聚整合一支隊伍,雙方進行一場決定勝負的會戰,而非與其打遊記。
再如歷史的曹『操』平定涼州。
曹『操』面對馬超、韓遂的時候,哪怕並未佔據風,在得知羌人大軍不斷來援以後,諸將全都心驚懼,曹『操』卻不驚反喜。
用曹『操』的話是:羌人援軍雖眾,卻人心不齊,更容易被擊破。
假如那些羌人部落分散涼州各地,曹『操』尚且不容易遠赴千里,一一征討。
他們聚集在一起,反而更容易平定叛『亂』。
毫無疑問,曹『操』擁有遠超常人的戰略眼光,更有侵吞天下、掃除羌人諸部落的信心。
關羽如今,正是想要效仿曹『操』,卻曹『操』更加主動。
他不僅要將羌人部落聚集在一起,還要收服羌人部落為己用。
一百五十萬的羌人,若都能為關羽所用,他至少能夠聚集二十萬精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關羽來自後世,那個時候有五十六個民族相互融合,只要都認同一個國,關羽對少數民族並無任何歧視,甚至認識的幾個少數民族朋友,都感覺對方與漢人無異。
若能收服羌人,將其徹底融合在華夏民族之,關羽也不願造太多殺戮。
更何況,殺戮永遠沒有辦法徹底解決叛『亂』,只會長年累積仇恨。
當然,該殺的時候,關羽也絕對不會手軟。
否則,會如同東漢朝廷那般,自掘墳墓。
百餘年來,面對羌人的屢次叛『亂』,東漢朝廷在處理問題也有些問題。
東漢前期,對待羌患的手段,主要是鎮壓和內遷。
然而,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哪怕漢軍裝備精良、驍勇善戰,在與羌人作戰的過程,也有兵敗的時候。
漢和帝去世不久,朝廷徵發千餘羌人戍邊西域。
這些羌人不遵調令,半路都逃跑了。
官府派人前來抓逃兵,結果這些羌人跑到塞外,內外羌人一同起事,西北邊境頓時天翻地覆。
當時的大將軍鄧騭調集五萬部隊征剿羌人,反被打得大敗。
勝利使得羌人更加狂妄自大、目無人,有些較強大的部落首領,甚至自稱‘天子’。
羌人部落以為漢軍不堪一擊,更是聯合起來抄掠邊地,漢室的河西走廊被切斷,甚至連三輔之地也蒙受其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