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既要應對豪強、義軍,又要與當地郡兵作戰。
當皇甫嵩、朱儁,率領四萬餘大漢精銳,再輔以各地郡兵、義軍,逐個擊破也就不令人驚奇了。
特別是張角死後,黃巾群龍無首,成了強弩之末,敗亡已成定局。
饒是如此,皇甫嵩北上接收盧植兵馬後,與張梁交戰仍然不能攻克。
最後,皇甫嵩還是設計才能斬殺張梁,大破黃巾。
若細細思量,大漢王朝這次參與平叛的兵力,卻也不在少數。
僅僅皇甫嵩、朱儁,麾下就有四萬餘兵馬。
至於盧植,所率領與黃巾主力周旋的兵力,史書上並沒有記載。
不過,盧植前期能夠連戰連勝,甚至把張角圍困於廣宗,料想兵力也不會太少。
再加上各地郡兵、義兵,以及豪強大族私兵。
這場鎮壓黃巾起義的總兵力,至少有二十萬之眾,甚至可能會更多。
以二十萬對五十萬,看似差距很大。
然而。
考慮到黃巾太過分散,以及郡兵守城佔據地利優勢緣故,局勢仍然對漢王朝有利。
故此。
黃巾起義時,總兵力雖佔據優勢,區域性戰場優勢卻也不太大。
可是現在,關羽手中只有三萬兵馬。
最為重要的是,這三萬兵馬還不是皇甫嵩、朱儁麾下精銳,反而是烏合之眾。
就算關羽本部五千兵馬,也只有三千騎兵乃是精銳,其餘兩千都是新兵。
除此之外。
張修、宗員兩人麾下兵馬,絕大多數也都是新兵。
三萬人中,真正有戰鬥力的精銳,甚至不足一萬。
其餘士卒,恐怕也和黃巾軍戰力相當,甚至還比不上豪強、大族私兵。
反觀張角。
冀州乃黃巾軍老巢。
起義之初,鉅鹿郡、安平國以及清河國大部分地城池,就已經被黃巾佔據。
這裡聚集了黃巾軍最強大的主力,可戰之兵有二十五萬左右。
要知道。
這三郡之所以如此迅速淪陷,也與百姓受壓迫過甚,大多信奉太平道有關。
三郡中任何一個郡城人口,都要超過整個幷州人口總數。
三郡總人口『逼』近兩百萬,甚至比三國後期整個蜀國人口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