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等到烏桓中郎將宗員,以及匈奴中郎將張修後,三方合兵一處。
讓他感到意外的是,兩人居然都湊足了五千兵馬。
雖然,兩人麾下兵馬大多都是新兵,戰鬥力非常有限,卻也讓關羽壓力稍減。
有了兩人麾下兵馬,再加上本部五千步騎,關羽麾下已經擁有一萬五千人。
除此之外。
鄉間招募的鄉勇,以及從幷州各郡縣徵調的郡兵,共有五千人。
如此,關羽統領兵總兵力達到兩萬五千人。
“兵力還是不夠啊。”
關羽騎在馬上,臉『色』有些凝重。
歷史上。
皇甫嵩、朱儁兩位名將,統領北軍五校及三河騎士,共四萬餘精銳。
再加上當地郡兵,以及孫堅所統領的義軍,初期失利,被波才圍困於長社。
若非皇甫嵩使用火攻,正好又碰上曹『操』率領的援軍抵達,也不見得能夠獲勝。
後世網路上,很多人說黃巾軍沒有紀律,缺乏裝備,戰鬥力低下云云。
關羽瞭解過那場起義,卻並不這麼認為。
張角三兄弟籌劃十年之久,對武器肯定早有準備,核心黃巾軍私下絕對有訓練。
否則,黃巾起義初期,也不會那麼威風了。
也許有人會說,黃巾起義初期順利,那是因為漢王朝沒有做好準備。
不可否認,的確有這麼方面因素,卻也並非全部。
黃巾軍戰鬥力雖然不及官兵,卻也弱不到哪裡去。
黃巾軍之所以兵敗,也有很多方面因素。
不過,最重要的兩點內在原因,卻是由於缺乏優秀統帥,以及兵力太過分散。
假如波才是位優秀將領,不會被皇甫嵩火攻之計擊敗,潁川戰局可能就要改寫。
除此之外。
這場起義,百萬黃巾看似聲勢浩大,卻也分散在各州郡,其中還有許多老弱。
真正能戰之兵,最多不過五十萬。
黃巾起義主要分為三大戰場。
第一戰場,乃是波才率領的豫州黃巾,具體兵力未有記載。
然而透過官兵斬獲,大致推算在十萬以內。
第二戰場,乃是張曼成、趙弘、韓忠、孫夏率領的荊州黃巾,總兵力十餘萬。
第三戰場,乃是張角三兄弟率領的冀州黃巾,總兵力在二十五萬上下。
五十萬可戰黃巾,分佈在大漢三郡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