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磨蹭,反而會給張角喘息之機,甚至打草驚蛇,讓張角提前叛『亂』。
司徒掾劉陶卻持不同意見。
他奏曰:“角等陰謀益甚,四方私言,言角等竊入京師,覘視朝政。”
“鳥聲獸心,私共鳴呼,州郡忌諱,不欲聞之,但更相告語,莫肯公文。宜下明詔,重募角等,賞以國土,有敢迴避,與之同罪。”
劉陶之言,卻是要重賞張角,徵召其入朝為官,待之以國士。
假如張角拒不受賞,再治罪不遲。
若張角受賞,隱患自然不攻自破,可保天下太平。
劉宏不悅道:“朕已經封其為‘大賢良師’,卻要如何再賞?”
二人退去以後,劉宏心中煩悶。
直到此時,他才知道關羽所言不錯,張角早晚必成心腹大患。
奈何,朝臣都不建議捕殺張角。
劉宏也十分猶豫,擔心此舉會『逼』得張角舉旗,那樣就真的難以挽回了。
連年天災人禍,讓本就飄搖的大漢王朝,已經變得搖搖欲墜。
由於先後有朝臣進言,以及宦官在耳邊唸叨,劉宏終究沒有下令捕殺張角。
歷史驚人相似。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
有了朝廷冊封的‘大賢良師’稱號。
張角趁著,頻繁爆發天災人禍之際,四處遊走,發展信徒無比順利。
由於這兩年,天災人禍爆發實在太過頻繁。
乾旱、洪水、饑荒、瘟疫,已經讓大漢百姓難以承受,荒野屍骨無數。
朝廷雖有心救濟災民,奈何國庫空虛,也是有心無力。
面對饑荒、瘟疫,以及各種天災。
太平道的出現,成為實在活不下去百姓們的最後希望。
張角見時機已經成熟,更從宦官內應那裡得到訊息,知道劉宏已經產生疑心。
故此。
張角在光和七年正月,已經制定好了起義計劃,卻被叛徒唐周告密。
劉宏得到訊息,心中驚駭。
他下令大肆捕殺太平道信徒,並且捉住準備成為內應的馬元義,將其車裂示眾。
不僅如此,劉宏更是下令冀州追捕張角。
張角知道事情敗『露』,也不顧起義尚且沒有準備妥當,當即提前一月發動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