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張讓得到命令,當即開始著手調查太平道。
訊息走漏,中常侍封諝、徐奉素與張角有所勾結,急忙將事情告知張角。
張角聞言大驚。
不過很快,張角就穩住了心神。
他雖然籌謀許久,卻始終沒有『露』出絲毫反心,只要朝廷不是立刻緝拿,並不畏懼。
饒是如此。
張角也迅速派遣弟子,攜帶大量財物賄賂張讓。
張讓本就對太平道不以為意,再加上心中不喜關羽,自然不願關羽再立奇功。
調查過後。
張讓發現張角雖信徒眾多,卻並沒有造反徵兆,當即上奏劉宏。
“角及其弟子游歷四方,只因悲天憫人之故,並無反義。”
“陛下若聽信關羽讒言,貿然捕殺張角,還有可能激起民變,誠不可取。”
“不若封張角官職,以收其心,則太平道不足為懼也。”
劉宏心中猶豫。
中常侍封諝、徐奉等也都屢屢進言,聲稱太平道在民間口碑極佳,張角三兄弟所作所為有益社稷,能夠幫助朝廷穩定民心。
此等人物不僅不該處置,反而應當封賞。
劉宏又召集太尉許馘、司空張濟、司徒陳耽,商討太平道事宜。
太尉許馘、司空張濟,素與十常侍有所交往。
他們早就得到張讓知會,皆言張角幫助穩定民心,於國有利,不能妄殺。
司徒陳耽猶豫許久,終究沒有出言反對。
劉宏見眾人皆由此言論,當即下令冊封張角為‘大賢良師’,責其幫助朝廷教化民眾,安撫民心。
卻說司徒陳耽離去以後,心中煩悶,回到家中就不斷飲酒,很快就有了醉意。
他喃喃自語:“張角雖暫時並未『露』出反義,卻圖謀深大,吾為黨人之故,非但不提醒陛下,反而極力掩蓋,枉為司徒。”
若關羽聽到此言,肯定會感到無比驚悚。
前世關羽對黃巾起義,就有許多疑『惑』之處。
就算張角掩蓋得再如何好,大漢卻也人才濟濟,不可能看不出太平道隱患。
然而。
史書從未記載黃巾起義之前,有人上表出言警示。
這固然與張角收買宦官,閉塞聖聽有關係,卻也不能阻擋公卿的進諫。
從陳耽口中,卻能猜出些許實情。
東漢末年,黨錮之禍極其嚴重,由於宦官強勢崛起,世家大族遭到無情打壓。
雙方屢次爭鬥,都以黨人失敗告終。
哪怕時至今日,仍舊有許多黨人及其親眷、族人,終身不得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