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下。
朱元璋自京郊歸來,獨坐於奉天殿批閱奏疏。
說來也怪。
明明之前還滿心煩悶,根本沒心思在意各地奏疏,看著都來氣,自打從京郊酒足飯飽歸來之後,心中鬱結一掃而空不說,身子骨都好像充滿了力量,全然不像五十多歲的年紀,就好似當年征戰之時般充滿的幹勁!
不知不覺,就批完了高高一摞奏疏!
放下狼毫長舒了一口氣,朱元璋臉上露出一絲欣慰笑意,不禁回想起之前在農莊吃飯的情景,閒談至今還讓他嘴角上翹。
三年了......
自從馬皇后離世,整整三年他都沒有這般舒心,也沒有吃過這麼暢快的一頓飯食。
平日裡,他是威震四方的大明天子,是百官眼裡鐵血無情說一不二的洪武大帝,就連當年起事的舊臣兄弟,也都敬畏不已。
那份天然的隔閡,註定他只能高高在上。
可朱元璋也是一個人,一個曾經嚮往美好生活的窮苦百姓!
除了馬皇后,卻無人能夠理解他。
這是何等的悲涼和無奈......
世人所說的高處不勝寒,自從登基之後朱元璋才漸漸體悟到,而在馬皇后離世,這份無奈的落寞,更是讓他每日每夜都感觸更深。
這就是帝王的命運。
看似無上的榮耀和威壓背後,卻是常人難以理解的苦楚和孤寂,愛妻離世,起義兄弟疏遠病故,一件件令人心痛之事難以避免,帝王之路註定孤獨,也註定不被理解。
然而,這一切在今日竟是有了安慰。
無論朱元璋如何艱難,他都在此刻有了釋懷,天下終究還是有人理解他的,百姓還是明白皇帝的心意啊。
“從百姓中來,到百姓中去......”
寂靜無人時輕聲呢喃回味,朱元璋的眼裡露出笑意。
這話實在說得太好了。
就是這般的質樸直白,竟道明瞭他這一生,好似多少年的寫照都在這幾個字裡,大明的治國之道也愈發的清晰起來。
出身貧寒是他的弱點,同時也是他這位皇帝的優勢所在,他比任何皇帝都懂百姓所望,也比任何皇帝都更懂民心!
不改為民請願的初衷,便是他朱元璋第一無二的帝路!
如此見解,絕非世俗文人能夠道來,非治國大才不能領會。
實在沒想到,一個尋常百姓竟能說出這等含義深刻精妙之言,就這份認知來說,比起朝中大員都毫不遜色,實在令人驚豔啊。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那青年很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