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董承是董貴人的父親,和自己畢竟是一條心的,此時更應該好好籠絡一番。所以獻帝下旨封董承為前將軍,楊奉為後將軍,韓暹、李樂為奮威將軍,奮武將軍。其餘人等各有封賞。明其儘快到安邑來見駕。
第二日,楊奉、董承帶著本部萬餘兵馬共百官前來。獻帝親自迎接。
眾人休息一日,第二日百官上朝。安邑的臨時行宮雖小,但是畢竟也有議政的大殿。百官往殿中一站,一下便有了上朝的氣氛。不像前幾日只有楊彪等幾個大臣那樣孤零零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獻帝今日心情很好,因為他終於可以親政了,找到了那種很久以前就想得到的感覺。雖然現在在安邑這樣的偏僻小城,但是至少現在他很滿足。
殿下文武官員,文官以太尉楊彪為主,武將以驃騎將軍張濟為尊。今日上朝按位次站班。田靖身為鎮東將軍正好站在後將軍楊奉身邊,兩個人是老對手了,這面上都很客氣,其實心中自有自己的算盤。
今日討論的首要之事,還是南匈奴單于於夫羅請求和親之事。以前沒有百官只有幾個人商量便可,但是現在百官在朝,卻是你一言我一語的爭論起沒完。
有不同意和親的,認為有損大漢聲威。有同意和親的,認為正好平定李傕、郭汜之亂,獻帝可以儘快還都長安。最後從和親之議,又成了遷都之議。百官都覺得安邑不足以為都城,除了長安之外,還有提議回洛陽的,也有提出遷都弘農的。百官各執己見,吵了個不可開交。
田靖卻是一句話也沒有說,突然覺得心很累。心說這沒有百官的時候反倒覺得一切都好,怎麼百官來了倒覺得天下大亂似地。
百官討論了半日,也沒有想出什麼好辦法來。
到了散朝的時候,獻帝留下田靖和楊彪二人議事,說實話,現在的百官之中獻帝也就最信重這二人。
關於匈奴和親之事楊彪提議,不如許之,所謂此一時彼一時,和親的好處是可以對付李傕、郭汜,從楊奉、董承那得來的訊息,現在二人又重新結盟了,只怕下一步一定會攻打河東。即使匈奴不肯好好出力,至少不會前門打狼後門據虎。但是時間上可以拖得久一些,就是先談著,什麼時候派公主出關可以再定,所謂歲貢只能作為彩禮,今後若是大漢強了,不給也不會被當作是失信。
關於遷都之事,若是打敗了李傕、郭汜還是回長安為上策。至於洛陽嗎,董卓一把火把洛陽燒了個精光,若想重修宮室,安置百姓,不知要花多少錢糧。
和親之事田靖沒有發表意見,因為從他心裡面來說是不情願的。一個國家以犧牲一個弱女子的幸福去保護,這是他和師傅趙雲當年認為最羞恥的事情。
至於還都長安他認為一兩年內是很難的,李傕、郭汜大軍加起來七萬,現在河東兵馬加起來不過兩萬人,而且多是烏合之眾。就是加上張濟弘農的兩萬兵馬也不是李傕、郭汜的對手。
洛陽的事情可以先準備著,什麼時候合適了什麼時候再考慮遷都。畢竟安邑不是久居之地。田靖提議讓獻帝給河內太守張揚下一道旨意,讓他籌備在洛陽重新宮室和收攏流民一事,同時從朝中百官中挑選幾個能幹之人前去幫助張揚。將來可許張揚司隸校尉一職。
楊彪和獻帝都覺的田靖的想法可行。
次日上朝,也不等百官再議,獻帝乾綱獨斷,安排一應事宜。和親、遷都之事處理之後。獻帝同時安排了各軍佈防情況。以虎賁校尉張泉麾下為基礎建虎賁衛士營,守衛安邑行宮,張泉升任虎賁中郎將。前將軍董承的麾下兵馬負責安邑城的防禦。河東都尉齊泰和河東騎都尉樂平負責安邑城外的防禦。
鎮東將軍田靖還鎮蒲坂,調長水校尉種輯部和上郡都尉伍芳部南下,協助田靖防守安邑。
驃騎將軍張濟還軍弘農,鎮守潼關。
後將軍楊奉駐守河北,大陽,同時派重兵務必保護風陵渡的安全,確保河東和弘農兩郡的聯絡。
散朝之後。田靖和張濟辭別了張泉等人,騎馬南下。到了蒲坂,張濟留下兩千人馬協助田靖守城,帶著剩下的六千兵馬起兵回弘農。
臨行之時,田靖勸張濟讓張繡那面暫緩進取荊州,因為擔心李傕、郭汜這次會全力進攻河東和弘農兩郡,還是早做準備。。
喜歡重生三國之白馬奇兵請大家收藏:()重生三國之白馬奇兵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