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奉用計騙走百官北投安邑之後,李傕、郭汜二人發現形勢對他們越來越不利了,所謂“合則兩利,鬥則兩傷”,二人不再計較些微得失,立馬交換了質子,重新結盟。
原來在一旁觀望的羽林軍和城門校尉的兵馬,突然發現失策了,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就立馬被李、郭聯軍包了餃子。除了少數忠於大漢的將領之外,剩下的人都選擇了投降。
當李傕帶兵進入長安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又被郭汜算計了一次,原來馬騰韓遂的西涼兵馬已經殺到武功了。若是自己之前不提出結盟,估計郭汜肯定會投降自己的。但是既已結盟,多說無益,現在的關鍵是如何退敵。
李傕和郭汜決定先退馬韓,再進兵河東。就在準備出兵武功之時,李傕麾下的李儒出來說道,“此事不需大將軍親自前往,在下願憑三寸不爛之舌,勸馬騰、韓遂退兵。”
李傕一聽心想,馬騰、韓遂敢帶兵來犯,不過是因為其以為關中空虛。現在既然已經合兵,馬騰、韓遂若是知趣,定然退兵。李儒若能說退二人,倒是省了不少麻煩。便對李儒道:“既然如此,那你便馬上啟程。這面大軍隨時待命,二人若是冥頑不靈,我與車騎將軍便起兵西征。”
李儒領了軍令帶了幾個護衛快馬趕往武功。其實李儒這幾年的生活一直很不如意。他本是董卓身邊的首席謀士,董卓死後,他便跟了中郎將牛輔。牛輔兵敗,他又投了牛輔麾下的李傕。說到底,是因為自己是文人,只能依靠武將才能成事。
李傕當上車騎將軍的時候,也曾獻帝舉薦李儒擔任侍中一職,但是一向懦弱的獻帝居然硬氣了一回,硬是不準。就是因為當初是李儒帶人毒死了少帝劉辯。
李儒在朝中既無職司,在李傕軍中又不得重用。這一次終於逮住了機會去說服馬騰韓遂,除了想在李傕面前立功之外,還想透過這次結交馬韓,可能的話掌握一部分自己可以控制的力量。
李儒到了武功見到馬騰、韓遂二人,說明了李、郭二人結盟之事,現在關中有兵馬十萬,隨時可以西征。勸二人不要以卵擊石。同時也暗示了,一旦迎回獻帝,則李、郭兩位將軍威權更重,二位若是早投,將來定然少不了封賞。或者離開涼州貧瘠之地,駐守中原也未可知。
馬騰、韓遂二人讓李儒先去休息,等兩人商議以後再做答覆。
韓遂主張接受李儒的條件,馬騰卻不甘心,“就憑李儒的幾句話,我們就退兵嗎?為了打下陳倉,郿縣我們麾下的兒郎也沒有少死傷,現在一撤這些不是都白費了嗎?”
韓遂說道,“不退兵你想怎樣?就我們這一萬來人,面對李、郭的十萬聯軍,就算沒有十萬,五六萬總是有的。我們的實力根本就不可能和李、郭硬拼。我們不僅要退兵,還要交好李、郭,我們各從軍中調出二千兵馬交給李、郭助他攻打河東。”
馬騰一聽更是不解,“莫非賢弟瘋了不成,那我得兵馬給李、郭賣命?”
韓遂一笑,“只要付出的,就一定會有回報。李、郭若勝,我們幫了他們的大忙,自然會有封賞;若是李郭戰敗,我們派出的人馬掌握了李、郭的虛實,到時候我們在兵發關中,加上派出的兵馬作為內應,定可一舉而下長安。別看今日我們退了,將來回來的時候卻要百倍拿回來才是。”
馬騰一聽倒也覺得有理:“還是賢弟思慮的周全。對了,賢弟,你覺得李、郭攻打河東,此戰勝負如何?聽你的意思還是他們敗了對我們的好處多。”
韓遂一笑,“即使勝了一仗,只怕早晚會敗,李、郭在關中不得人心,我們早晚都有機會。”
二人商量已定,請出李儒,說他們二人願意撤兵,同時還可派出四千兵馬供李、郭兩位將軍驅策。只是希望將來不要忘了他們的好處,同時提出此番南下,實在是因為涼州遭災,糧谷不濟。希望李、郭兩位將軍能夠支援一些糧草。
李儒心說,這些許條件倒也可以答應。否則這二人哪有那麼容易退兵的。何況平白得了四千兵馬,怎麼算都是合算的。
李儒回去長安覆命。李傕、郭汜聽罷大喜。為了讓馬騰、韓遂早日退兵,從美陽調了二十萬石糧草給馬騰、韓遂。
二人倒也守約,留下馬超和成公英各領兩千兵馬供李、郭驅策,便領了大軍撤回涼州去了。
李、郭二人見到馬超和成公英兩員小將,英氣勃勃,麾下西涼騎兵不遜自己飛熊軍和狼騎,倒也十分高興。將二人的兵馬編入前鋒,以為爪牙。李儒趁機對李傕說,這二人新附,畢竟不能盡信,不如派一人到他軍中為司馬,暗中監視二人。
李傕一聽有理,便決定將李儒派過去,怕李儒不願,還答應此戰勝後給李儒加官進爵。倒是正中了李儒的下懷。
就這樣準備停當,大軍才浩浩蕩蕩出了長安向河東進發。按原先李維給李傕的建議,大軍佯攻弘農,讓張濟帶兵回訪。蒲坂可以一戰而定。但是隊伍才走了一半,卻得到訊息說,張濟已經回到弘農了。而且潼關的守軍比平日多了一倍。若是進攻弘農怕一時難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