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風,南南,跟小哥哥一起玩好不好?”姥姥牽著自己的孫子孫女,指著小米說。
“姥姥,我是小米,大名張蘭紀,今年八歲了!弟弟妹妹今年多大了呀?”
小米從小就不怕生人。現在他話沒有前幾年多,依然很擅長沒話找話。在童校他是一班之長,老師們公認的穩重踏實,面對姥姥,立刻拿出了主人的風度。
“你也才八歲呀?那你的弟弟們幾歲啦?你是老大,”姥姥看看豆子和張一點,“這是老二老三?”又看看小麥,“這個是小四吧?”
“姥姥,我才是小四。”張一點嘻嘻一笑,拉住了小麥,“他是我哥哥。他們三個其實一樣大,您看不出來吧?”
張一點在童校也是個班委。姥姥享受到的,是張一點面對老師時的熱情體貼。
小米,張一點都是班幹部。豆子一言不發,深藏不露,但他還是個大隊委呢。
能當班幹部的小孩,或者說當上班幹部之後的小孩,都有個共同點。那就是不怕大人。班幹部當得久的孩子,還能夠態度自然與大人交流,給予大人足夠尊重。小班乾的用法就和古時候的書童差不多。
這樣一來,姥姥面前雖然是四個陌生的外孫子,看上去還都黑乎乎的,她還是放心地讓孫子孫女加入了他們。
大舅哥的兩個孩子,風風和南南,也是八歲。
六個八歲孩子,雖然不大熟,卻因為孩子天性很快玩到了一起。蘭澤觀察了一會,才搞清楚丈母孃口中的風風是男孩,南南是女孩。
他在心裡一個勁吐槽,給小女孩起名叫南南男男),這是不是有毛病?他一開始還以為女孩是風風來著。
小末末在爸爸懷裡呆不住了,他使勁掙脫,跳下地。在六個八歲孩子中間鑽來鑽去。雖然他只有三歲,但是他跟誰都能玩到一起。
就算沒人陪他玩,自己也經常玩得很開心。小末末非常懂得隨遇而安。
倒是小姨子的兩個女兒有些無所適從了。
她倆是11歲的大孩子,在國內已經是離開童校的年齡了。
在11歲的夏天,國內的孩子都要參加一場時間很長,經過很多地方,見過很多陌生人的大旅行。旅行的終點,就是未來他們將在其中生活九年的未成年人學校。這次旅行對孩子們開闊眼界和人格養成的意義很大,同時也是童校與未成年人學校之間的重大教學交接。童校的規模通常比較小,只有幾百人;而未成年人學校每個年級一般都在千人以上,總規模在萬人左右,就像一個小社會;因此,11歲的旅行,又稱為並校大旅行。
兩種學校的規模不同,人文環境不同,教學方法也截然不同。旅行中層出不窮的陌生地理和陌生景象,對於孩子們適應嶄新的學校環境,是一種良性刺激。
蘭澤自己對大旅行記憶猶新。很多人也是如此。這是童年的結束,也是人生新階段的起點。
很顯然,如果她倆是在國內上學,現在就應該在旅行的路上。
“你們看記錄片嗎?”蘭澤問這兩個女孩。“喜歡哪方面的?”
“啊,都行。”其中一個女孩用微不可聞的聲音說。
遊戲室裡的七個頑童太吵鬧。蘭澤把兩個女孩帶到餐廳。
他毫不猶豫地找出了並校大旅行的紀錄片。然後開啟了投影在半空中的控制檯,這樣如果孩子不喜歡看,還可以自己切換內容。
看上去,兩個孩子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浮光掠影地對國內情況知道一點,和回國來真正進入環境還是不一樣的。
蘭澤把兩個孩子放在餐廳,自己到隔壁廚房去準備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