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們碰見的問題是,他們問張蘭維什麼問題,這孩子都裝作聽不懂。如果親切地和他坐在一起,假裝聊天一樣地引導他自己回答問題,這孩子就會選擇性地說他自己想說的。
嗯,蘭澤明白老師的意思。
所謂張蘭維自己想說的話,基本上是些毫無意義的廢話。
這孩子,這陣子喜歡把一句話反覆說好幾次。如果不知道他是在做轉換語法結構的語言練習的話,很容易聽不懂他想表達什麼。因為,內容都是同意重複的。語法結構不一樣,大人聽來也是車軲轆話。
實際上,這孩子只是在享受語言邏輯結構變化的快感。
蘭澤指出了這一點,老師們恍然大悟。他們一上手就是整個批次的六歲孩子,確實不夠熟悉小麥。沒人想到這一層上。
正常六歲孩子什麼樣的都有,這一款的當然也存在。
六歲到七歲,是孩子發生突飛猛進的一年,什麼變化都可能發生。
蘭澤認為他的小麥語言和邏輯發育滯後了。然而老師們顯然見多識廣,並不覺得張蘭維同學的語言能力有多大問題。
語言能力比他更差的孩子,童校裡也還是有一些的。人與人的先天稟賦,差別巨大;在孩子階段,不同孩子各種能力發育的先後順序也不一樣。如果蘭澤一定要用他兒子張蘭紀小米)當標準,來衡量另一個兒子張蘭維小麥),張蘭維當然處處不如懂事的張蘭紀,顯得發育滯後。
如果硬要拿科學家的智力當標準衡量世人,那大部分人也只能是智障。
實際上,就算是不和大多數孩子比。小麥能夠流暢的換花樣罵人,一樣把同學氣得半死,這也說明他的語言掌握已經有一定水準了。
頻繁挑釁別人和打架,這才是真正的問題。
蘭澤明白自己陷入了誤區。他的眼界裡,只有自家的四個兒子。好壞都是他們。對任何孩子進行衡量和比較,都是以自家兒子為基準的。這種比較方式,只要認真一想,就能發現不對勁,但他居然已經習慣了。
老師的觀點綜合起來,就是小麥不差,發育也沒問題。
張蘭維作為有自主意識的童校學生,挑釁、揍人,和老師之間溝通不暢……這事暫時打了個死結。
隨後蘭澤提議,乾脆當天下午,他把張蘭維接回家來,他來問問這孩子,究竟打架是怎麼回事。
主管低年級的教導主任也在旁觀著他們開的這個小會,當即給張蘭維開了為期一週的通勤條,發到了小朋友的外出手環上,並且關聯上了家庭監護人。主監護人蘭澤或者副監護人張荷,在一個星期之內,只要想接他回家,甭管上午下午晚上,也甭管小朋友是不是在上課,隨時可以抱起來就走。
於是當天下午,蘭澤和張荷說了幾句小麥的情況,就用她的車子把小麥這孩子接回來了。
只有小麥自己跟爸爸回家,另外幾個兄弟都不在。這孩子在媽媽的車跟前張望了一圈,還怪不習慣的。進了車裡,更是隻有他自己和爸爸。
一路上,蘭澤沒說話,一直在觀察他。
這孩子起初有點緊張,但是很快就鎮定自若了。大概因為他是在爸爸身邊吧。
小麥情緒十分穩定。精神狀態也不錯。很快他就自己開口了,車軲轆話來回捯。
蘭澤覺得自己遭受了精神轟炸。
張荷看到了蘭澤留言給她說的事情,覺得很震驚。她把學員丟給了別人帶,自己抽了個空飛了回來。
她大晚上進門的時候,蘭澤正在揍小孩。
蘭澤啥也沒問。他打算吃完晚飯再處理學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