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這麼小的孩子做飯,還要多樣化,還要漸進,這當然是很麻煩的。不過,孩子的數量多起來,同樣的食物,一次準備很多份的話,也算不得太麻煩。
因此,社會撫育部門和家庭育兒相比,是有規模優勢的。一頭羊也是養,一群羊也是放。
事實上,長到20個月才出生的孩子們,相當容易相處。身體結實,幾乎什麼食物都能吃一點。大部分的話也能聽得懂,所以保育人員可以和他們講道理。他們只是還沒有機會學著走路,也不會說話而已。
不過,既然已經來到了世界上,稍加練習之後,很快就能學會了。
從某種意義來說,育兒所內20個月的胎兒發育,使得社會化撫養也成為了可能。
如果是依靠女人身體生下的孩子,那些“生理性早產”的嬰兒,要達到同樣的發育程度,大約要到一週歲。所謂週歲,是以離開母親身體為計時的起點,滿週年計算。在最初的一週年裡,人類的嬰兒極為孱弱,起初連爬行,記憶,自我意識的功能都沒有。完全是依賴於成年人的全天候照料才能生存。
育兒所裡發育成熟才出生的嬰兒就好照顧得多了。
僅從智力發育的角度說,這些新生兒比一週歲的自然生育幼兒還更優秀一些,紀律性和社交能力也比較好,畢竟發育箱中的系統性早教給予了一些訓練。
運動能力方面表現得稍微差一點,不過這純粹是因為沒有機會練習。不然,比游泳試試。
不過,即使是略有落後的方面,他們也追趕得相當快。大部分孩子,剛出生就會爬,能保持站立姿態,扶著東西行走;這樣的能力與其他的靈長類新生幼崽相當。在一個月之內能獨自行走。出生半年之後就能跑能跳了。
自然出生的幼兒在一週半的時候,卻大部分做不到跑和跳。
社會育兒照料方面的難度不大,側重點在於心智和體魄的培養上面;在這些方面,家庭育兒是很難超過社會育兒的。
但是,蘭澤一直覺得,社會育兒,在他的印象中不大溫暖,不大開心。人類早期全靠動物性活著,小孩子的群體,太像獸群了。他不喜歡。
蘭澤獨自坐在大人的餐桌前吃自己的。不時看向那三個孩子。
豆子這一次啃饅頭啃得很快,手裡的吃完了之後,他正在和小米交涉。
使用的是靈長類的語言:噢噢叫。
小米看了他一眼,揮舞兩手裡的饅頭,噢地回答了一聲之後,立刻把手縮回自己身前。
小麥在一邊正專心地啃饅頭。
豆子噢噢得抑揚頓挫。小米偶爾回他一聲,但是,饅頭是不給的。
“嗷~~~~~~~~”
豆子大叫起來。
蘭澤猶豫了一下,身子沒動。
小米溫柔地回答道:“噢~”
啪啪啪!豆子拍桌子。
小麥手裡沒拿穩,饅頭滾到了地上。
“啊~~~~”小麥哭了起來。
蘭澤走過來,把小麥的饅頭撿起來,遞迴給他:“給,你的饅頭。爸爸幫你撿起來了。謝謝爸爸。”
小麥當然是不會說謝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