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胡蘿蔔和黃瓜分別裝在兩個透明塑膠盒裡,拿到圍欄邊上,給娃們做有生以來第一道選擇題。
“豆子,你要胡蘿蔔?還是要黃瓜?”
讓不認識日常食物的娃娃開動腦筋選擇,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在這個階段,他們成長很快,過個十天半月的就能學會選擇了。
豆子現在只會噢噢叫,蘭澤假裝理解了他的意思。嗯,娃的手伸向哪個方向,就是選啥好了。
“豆子,給,胡蘿蔔,一條,兩條。”
蘭澤接著問下一個娃:
“小麥,你要胡蘿蔔?還是要黃瓜?”
“嗯嗯,小麥,你的黃瓜,一條,兩條。”
“小米,別急。輪到你了。你要胡蘿蔔?還是要黃瓜?”
“小米,胡蘿蔔,一條,兩條。”
蘭澤發現自己現在變得相當絮叨。不過,跟語言學習階段的娃娃多絮叨兩句,娃娃能學得快點。言簡意賅,要不得。下次他打算更囉嗦一點,加上顏色詞:“橙色的胡蘿蔔”,“嫩綠的黃瓜”。
這些胡蘿蔔條和黃瓜條,是給孩子們玩的。當然,啃著嚥下去也沒問題。
發完了胡蘿蔔和黃瓜,他又去廚房,給吸管杯裝上清水。確切地說,裝的是廚房食用水龍頭放出來的自來水。涼的。蘭澤自己喝水的時候,也是喝這個。
大部分時候,他喝豆漿。給娃們,他也準備了配方奶。不過現在,有水就行了。
蘭澤回到孩子們的房間,把三隻不同顏色的吸管杯放在離圍欄不遠的矮櫃上。他開始看著三個兒子傻樂。
10-8
孩子們適應環境挺快的。他們坐在小床上,集體研究胡蘿蔔和黃瓜。抓著揮舞,用嘴啃一啃,再拿到眼前看一看,時不時地還和兄弟交流一下:“噢~”
三個兒子在一起,好處挺明顯的。因為人類本來就是靠集體壯膽兒的群居動物,如果只接回來一個娃,蘭澤就不得不完全靠自己和孩子互動了。工作量嘛,一個和三個很可能差不多吧。
蘭澤一邊看著他們,一邊看時間。
時間到了,三個兒子也快把胡蘿蔔條和黃瓜條啃沒了。他把三個娃一個接一個地拎過來,換尿不溼。
和娃們相處,很重要一條就是,嘴裡要說話。給他們創造語言環境。
我是誰,你是誰,我要你做什麼,都要和孩子說清楚。
所以,一開口就變成絮叨:
“小米來,爸爸看看你尿不溼。嗯。換尿不溼了。”
“啊!啊!”被爸爸摁翻在床的小米抗議道。
“別動!別踢腿。”蘭澤捏住小米兩隻腿的腳踝。“襠裡已經潮了,必須換乾淨的。”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