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薩阿切思兒心切夜夜無眠,看著酥油燈一點點耗盡,競生得滿頭白髮,她老了。
細細一算宗喀巴已整整六年未歸,魯本格走了,卻沒有辦法告訴遠在千里的兒子,嘆一聲人生的離散總是讓人無能為力。
一天,她聽鄰居說諾日桑布要去拉薩經商,她剪一束白髮包好交給了諾日桑布,請他到拉薩找到宗喀巴傳口信:阿媽已經年邁,日夜思兒,心在遊走,望兒歸來一見。
諾日桑布知道宗喀巴,充滿了敬仰,欣然應允。
在拉薩經商期間,他天天打聽宗喀巴的訊息。有一天顧客說宗喀巴大師遊學歸來。他帶著香薩阿切的那束白髮匆匆去見。
宗喀巴雙手捧著阿媽的那束白髮,沉默良久,整整六年,常念阿媽,嚐盡甘苦,誠心求學,而此時自己正處在修佛的關鍵時刻,這束白髮是佛主對自己大徹大悟最誠實的鑑證。
宗喀巴打破了殿堂的寂靜,表達了對諾日桑布的感激並請他明天再來有事相托。
5)
諾日桑布走後,宗喀巴強忍住的熱淚終於落下,鼻孔血流不止。阿媽已經忘記他的樣子了吧,要讓阿媽看到現在的自己,於是他用鼻血、眼淚繪製了一幅自畫像。
諾日桑布第二日如約而至。宗喀巴讓諾日桑布給阿媽和姐姐帶口信回去,他一字一句地傳授:兒已接到阿媽的口信和信物,對家鄉對親人無限思念。奈何教法未及,眾生無渡,歸鄉無期。如能在他出生的地方用十萬獅子吼佛像和那棵白旃檀樹為塔心修建一座佛塔,就能看到他了。另請姐姐全心照顧阿媽。
諾日桑布記下了,宗喀巴又將自畫像取出交予他,並一再叮囑一定要親手交給阿媽,並又單獨傳口信給阿媽:親愛的阿媽,當您見到這副畫像,就如同見到您兒子,他就是現在的我,您是否看到我的成長。您把畫像掛起,畫像會叫您一聲阿媽,陪您說上三天三夜的話。
諾日桑布從xz經商歸來,路上幾番拿出宗喀巴自畫像端詳,同時又聯想拉薩僧眾對宗喀巴的擁戴,如此年青就萬眾囑目,越發感覺這幅自畫像是極具加持的珍貴聖物,如香薩阿切保管不善,弄破畫像,將是整個信眾不可估量的損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諾日桑布自做主張,花了高價請人臨摹了這副自畫像。他將臨摹的畫像交給香薩阿切,將宗喀巴不能返鄉和建塔的口信傳給宗喀巴的阿媽和姐姐,而關於畫像的秘密他卻一字未提!
香薩阿切拿到畫像撫摸著,淚如雨注,突然畫像上面的宗喀巴對著她張起了嘴巴:阿媽!阿媽!阿媽!
香薩阿切聽聞畫像叫她三聲阿媽激動難抑,頓時暈了過去,姐姐更是哭似淚人,那是她最心疼的弟弟,卻遠在他鄉不得相見!
6)
這幅臨摹的畫像喊了三聲阿媽後再也沒有張嘴,並沒有陪香薩阿切說上三天三夜。
母親的偉大永遠是不知疲憊的付出。按照宗喀巴的請求建塔,不僅是對兒子的思念,更是對兒子弘揚佛法大德的支援。
第二年,即明朝洪武十二年,香薩阿切四處奔走,終於得到了當地五個部落的支援,在宗喀巴出生的地方以那棵白旃檀樹和宗喀巴自畫像為心臟用石片砌成一座石塔,取名“蓮聚塔”。
睹塔思兒,香薩阿切至死都沒有歸來。
宗喀巴16歲離開家鄉求學至63歲圓寂整整47年,再也沒踏回他出生的那片土地。一生都沒有看到母親為他建的那座塔。
聚蓮塔從孤單的一座塔直到今天大小建築共1000多座,終成天下名寺塔爾寺,藏族的高階學府之一。清康熙年間,皇帝御批用黃金1300兩、白銀一萬多兩,建成大金瓦殿,將那座塔藏在裡面。同時用純銀,黃金,各種珠寶將石片塔裝飾成大銀塔,照耀著每個修行者的佛心。
塔爾寺,因母愛而生,兒子用大愛回報了母親。聚蓮塔站在那裡,滄桑七百年,是思鄉的兒子還是盼子的母親,誰說的清?宗喀巴終成天下之大愛,雖離鄉再未見到母親,卻把母愛傳遍了這片高原。
曾經的青燈下,那個小喇嘛,在佛前插滿檀香,放手浮生一跪蒲團上,只為誦經匆忙。喧鬧與輕狂,隔起了紅牆,門後的阿孃,快快收起您的淚光,您的兒子染了塵心更易受傷。撫著他額頭的師父說去吧,去吧,你的世界裡才有天堂。
世事輪迴,你童年的樣子依舊,兒時的記憶已經灰白,但阿媽的懷抱永遠溫暖。都說母親是一尊佛,而我們卻只看到了人間煙火。
杉哥說完,喝了一口,接著是沉默……
而我雖說是認真地聽了,卻沒記住多少,自是沒多少感慨。
只是想起了老媽,想著下個月一定回去抱抱她。
其實,生而為人。沒有哪一個人不是哭著從孃的肚子裡出來,然後孤獨地走過漫長又煎熬的一生,區別只在於每個人的慾望和他她)對自己的要求而已。
旅途雖美,可杉哥的故事卻聽著有些苦難感。
而我能靠著杉哥的手臂坐在這傍水依山的朦朧石橋上,是帶著幸福感的,因為心中有愛,有自由。
喜歡我的今世前生請大家收藏:()我的今世前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