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國騎兵近五十萬眾,化整為零,分散進入趙國地界。
因為北境百姓南遷,在北境幾乎很難掠奪大量的物資,因此雲國騎兵深入趙國腹地劫掠。
關於聶來安訓練鐵騎軍團的事情,在雲國人看來,根本就是一個笑話。
在他們眼裡,只有擁有廣袤草原大地的他們,才是騎兵誕生的天堂。
不光雲國人沒將聶來安的騎兵軍團放在眼裡,就連趙國人都不看好他。
這一次雲國騎兵的侵略,聶來安早就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雲國騎兵每年的入侵路線,掠奪的時間,撤退的方向。
聶來安都摸得一清二楚,因此,在雲國騎兵深入趙國腹地後,二十萬騎兵出擊,切斷雲國騎兵最主要的幾條退路。
雲國騎兵分別由雲國的幾大親王帶領,和往年一樣,在趙國大地上大肆搜刮掠奪一番後,滿載而歸,卻遇上了早就等待一戰的趙國騎兵。
論兩國的騎兵數量,雲國人幾乎天生就會騎馬,凡是成年的男子,皆可作為騎兵。
在這一點上,趙國遠遠比不上雲國。
論兩國的戰馬質量和數量,趙國的戰馬全都是從雲國販來的,就連養馬的馬伕,都是從雲國聘請來到專業師傅。
所以,趙國在這一點上,也是比不過雲國的。
而且,雲國最注重騎兵軍團的建設,可趙國才剛起步,成效怎麼樣,只有打一仗才知道。
回國的先頭部隊遭遇趙國騎兵後,起先並不在意,往年也都有趙國軍隊攔截阻擊他們,但全都失敗了。
唯一不同的是,這一次換成騎兵。
雲國騎兵早就知道趙國在秘密訓練騎兵,想用騎兵來抗衡他們。
因此,當他們看見趙國騎兵後,心裡的念頭只有一個,那就是打垮趙國騎兵,讓趙國騎兵成為一個笑話。
讓趙國人知道,天下最強的騎兵,只有雲國才有。
簡單的一個衝鋒交戰後,雲國騎兵意識到了不對勁。
趙國騎兵的行動整齊一致,如同一個整體,他們的衝鋒,遇到了趙國騎兵,如同雞蛋撞擊在了石頭上,脆弱不堪。
這就是兩國騎兵的不同之處。
雲國騎兵機動性強,擅長單騎作戰,與趙國的大規模作戰,全都是胡衝亂撞,大肆砍殺。
而聶來安除了注重訓練單騎作戰外,還重視整體作戰,他用戰陣的方式來訓練騎兵,以求達到騎兵戰力的最大化。
雲國的幾大親王得知先頭部隊遭遇重創,且是被聶來安的騎兵部隊打敗後,全都是不相信。
他們認為是聶來安早就率兵埋伏在他們撤退的路線,所以才有此敗。
於是他們合軍一處,要給聶來安一個教訓,讓趙國人知道,挑釁他們雲國是沒有好下場的。
幾大親王匆忙合軍,五十多萬騎兵因為太過分散,在得知要和趙國騎兵一戰後,陸續趕來匯合,在聚集約三十萬騎兵的時候,親王們便急不可耐的殺奔聶來安。
這一戰,雙方投入的騎兵總數就有五十多萬,趙國皇帝擔心聶來安的二十萬騎兵應付不過來,特意從邊境調來了兩支十萬人的軍團,從兩側包抄策應。
大戰爆發後,雲國的親王們便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們小看了聶來安的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