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當年明朝連年冬天奇寒無比,收成也因此大打折扣,你說朝堂上的袞袞諸公知不知道呢?
可知道了如何,不知道又如何?
你說知道了就能未雨綢繆,早點想蒙古要是繼續一年比一年幹旱,蒙古的未來在哪裡?
這個問題無論什麼時候想,答案都只能在中原呀。
可現在中原王朝強大,不挑起兵戈,尚且可以等公主撫蒙帶來的大量財寶續命,真打起來,公主是不會有公主了,有多大的勝算?
大公主長長出了一口氣:“妹妹願意給我說這些,是知道我早晚是要撫蒙的人……”
黛玉笑:“臣沒有想那麼多,殿下問,臣便說了而已。”
“那我的將來……”大公主道,“妹妹若是我,會如何籌劃……”
黛玉只給了兩個字。
“掌權”。
這和元嘉帝對公主的教育方針是一致的。
將來的事誰說得準,但現在掌握了權力,盡力培養自己的勢力,哪怕是回頭撫蒙,那些人未必願意拋家舍業地跟著你去蒙古,但至少在你真的出了事的時候願意為你做點什麼。
再有,習慣了掌權和決策,將來去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自然而然看出來誰是好意誰不是,什麼能利用什麼不能,總比嬌滴滴的公主聽人擺布的強——不要相信人性的善,尤其在那樣文化和中原迥異的地方,最惡向膽邊生的想法是“這個公主死了,我還能問中原要一個新的公主,又得一份嫁妝”,到那時你成了嫁妝的附贈品,豈不是生死兩難?。
大公主看著黛玉,終於是起身,深深對黛玉一禮:“先生金玉良言,我謹記在心。”
黛玉側身避過,又笑:“殿下不必如此,最正經的建議還沒給出來呢。”
大公主:???
黛玉:“不想嫁也容易,吳昭容不是靠火炮打贏了好些海寇麼,回頭在蒙古沿線擺齊火炮,騎兵再是悍勇,亦是血肉之軀。”
大公主簡直頭皮都麻了。
“不過,這需要時間。”黛玉輕聲道,“殿下只要勸得陛下暫緩撫蒙,可保無虞矣。”
於是,才有了大公主大著膽子和元嘉帝講的那一篇“留成老姑娘,我就去養三千面首”的話,才有了大公主還能給黛玉籌備嫁妝,還能在黛玉生産之後,抱著黛玉家的小丫頭親香得捨不得放手。
大公主還感慨:“若無妹妹,我無今日。”
黛玉笑:“知道啦知道了,殿下給了那麼厚的嫁妝,我也領殿下的情。”
大公主也笑了起來,和黛玉敘了許久,才起身告辭。
大公主今年已經二十出頭了,但元嘉帝還在裝傻沒給她安排究竟嫁到蒙古哪一家王公去,又因國家實力一日一日強大起來,邊境上多了一臺又一臺的紅衣大炮,讓蒙古王公都不是很敢來打聽,大臣們自然也不會來作這個死。
所以某種程度上,大家都幾乎預設了,撫蒙舊俗,應該也就這樣了。
大公主對此心知肚明,甚至在回宮路上,有心情掀開簾子看外頭的人聲鼎沸,還能對一個賣字的俊俏書生拋一個媚眼。
大劫已過,詩酒年華,時光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