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依舊是一臉笑容。
“敢問將軍,平生志願為何?”
“當然是驅逐大元,還我漢人江山。”張必先想都沒想快速的回答。
“敢問將軍,大元百年前,大兵壓降襄陽,崖山之戰,陸秀夫抱著八歲的小皇帝趙昺皇帝跳海,將軍可知?”
“當然知道!雖然當時我張某並未出生,可是這種大事,我張某從小就聽從家族長輩於我講過。”
“那好!在敢問將軍,大元可破否?”
“這?當然未破。雖然大元丟失南方,可是其大都,依舊在中原屹立。北方大量城池,依舊在大元的統治之下。”
“沒錯,大元依舊雄踞北方。北方的百姓依舊在大元的鐵蹄之下,受到慘無天日的日子。你可知為何?”
張必先沉思了片刻,看著朱元璋。
朱元璋說道:“我朱某志在驅逐大元,恢復漢人江山,本無伐漢之意。是你們陳漢就住陳友諒三番兩次想要殲滅於我。應天之戰、鄱陽湖之戰,都是陳友諒想要滅掉於我。我沒有辦法了。自保反擊戰。這一點你承認吧。”
“我、我。”張必先一瞬間被朱元璋問的講不出話來。
朱元璋說的確實沒錯。早在陳友諒登基之前,太師鄒普勝就提過建議。要早早的登上帝位,以當時陳友諒的勢力,號令天下義軍絕非難事。到時候驅逐大元,在想辦法殲滅各方義軍勢力,那也是名正則言順。而陳友諒則是認為,大元已經強弩之末,不可能在像百年之前,雄霸四方,掃滅六合。所以先剿滅其它義軍,才是上策。
所以這才主動發動了滅朱元璋的戰鬥。
朱元璋見張必先說不出話來。再一次問道:“敢問將軍。陳友諒待將軍如何?”
“當然是生死兄弟。”
“不盡然吧。”朱元璋看了看張必先說道:“我聽聞,陳友諒有三傑。乃是太師在鄒普勝、丞相張將軍、還有以為天下無敵大將軍太尉張定邊。可是自從陳友諒登基為帝之後,張將軍捫心自問,陳友諒還對你們三位言聽計從嗎?”
張必先心裡知道是這麼回事,但是張必先就站在原地沒有回答。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張必先心裡也恨,第一恨,就是陳友諒自從登基之後,兵強馬壯不把所有義軍首領放在眼裡。第二恨,陳友諒發動戰爭,並未聽從鄒普勝和張定邊的建議。所以策略失敗。第三恨,大戰在即,竟然把張定邊定於後方,一意孤行、想要於朱元璋死拼。
結果朱元璋一把大火,燒掉陳漢多年來的兵馬,陳友諒也在鄱陽湖戰死。
由此可見,陳漢滅亡並不是天意、乃是陳友諒不賢的結果。
劉伯溫此時說道:“我深知張將軍與陳友諒乃是磕頭兄弟。不過陳友諒此時已亡。你們的兄弟之情、君臣之義。其實也不復存在了。尤其是現在武昌城裡,幾次大戰,早已經兵疲糧盡。難道張將軍就想看到,城破國亡。陳友諒的幼子,死在武昌城內?讓陳友諒後繼無人嗎?”
張必先冷冷的說道:“我生乃漢室之臣,死則更是漢室之鬼。我若死。死則死耳!必然流芳千古。”
張必先就是這麼一個寧骨頭,現在深陷朱元璋的大營之中。滿營將士都兇狠的看著他,張必先竟然一點不怕。
朱元璋好話說盡,張必先就是聽不進去。
就在此時,有一人在李善長的陪同之下,進入到大營之中。
“丞相大人,二叔。你可認識我否。”
張必先聽著聲音特別的耳熟。當轉頭一看,臉上瞬間露出了歡喜之色。不過很快,張必先便臉色一沉。朝著那人的臉上就打了一個巴掌。
“呸!無恥小兒。竟然投敵,怎麼對得起你父。貪生怕死的小輩,今日我就帶你父親,掐死你。”
說著張必先雙手就朝著那人的脖頸掐去。
一時間大營之內開始混亂,以朱元璋等人為首,快速的拉仗。
“張將軍、息怒!”“張將軍,住手!”
來的人不是別人,正是陳友諒的長子,陳漢王朝的太子陳善。
陳善在鄱陽湖跟隨陳友諒身邊,陳友諒戰死,陳善身受一件掉落在鄱陽湖中。不過陳善並未死,而是被朱元璋士兵所俘。在朱元璋的命令之下,派名醫醫治陳善傷勢。而且招降了陳善。此時早已經傳到了武昌城內。陳漢的文臣武將皆是知曉。
所以張必先第一看看到陳善的時候,作為陳漢的丞相、陳善的長輩當然高興。而在反應之後,立刻對陳善發怒。
陳善剛被眾人拉開,陳善“窟嗵”跪在張必先的面前。
“二叔,要殺!要剮!我善兒絕對爭辯,且聽我一言好嗎?”
喜歡機智笨探請大家收藏:()機智笨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