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微一檢視光的來源,才看出離地二十來丈處,懸著許多寶物。
單是徑寸的夜明珠,就不下幾十粒。其餘介貝珠玉,各色各樣的異品奇珍,更是不知凡幾,有發光的,也有不發光的。
間或也有世間常用之物,如鍬、犁、獵槍、釣竿之類,但為數極少,只七八件,懸的地方都在顯目之處。
大概物以稀為貴,雖只是世間佃漁畜牧中幾件不足為奇的營生致用之器,到此都成了貴品,與奇珍異寶等量齊觀。
這些寶物,每件都用一些不曾見過的麻縷,從洞頂系將下來,差不多每所房子頂上,都有那麼一件。
駝女向李白介紹這些珍寶的來歷,同時一起跟著小王歷階而上。
雖然這些小人奔走山林,一縱數丈,偏偏那些臺階每級卻只有兩寸多高,顯然是具體而微,李白覺得挺好笑的。
剛一到臺上,還未進屋,小王忽率兩妃回身,向李白跪倒。
立時鼓樂暴發,樂聲也格外奇特,比外面所聞,迥不相同。有的如同鳥鳴,有的如同獸吼,萬嘯雜呈,匯為繁響,又加聲音洪亮,襯著空洞迴音,越發震耳。
李白再次扶起小王、二妃,回顧四外臺的兩面,猛現出兩列樂隊,約有上百名之多。樂器式樣甚多,俱為平生未見,大多是竹木金石所制,大小繁簡不一,有的五六人共奏一器。
各處小峰短嶺,斷崖曲坂上的房舍前,不知何時出現了上千個小人,隨著樂聲,歡呼拜舞。
一個個都是頭戴六角方巾,身穿長衣拖及足後,渾身上下雪也似白。高高下下,疏疏落落,恭恭敬敬的站在那些峰麓山頭,危崖絕嶺之間,舉動卻是整齊不亂。
端的別有一番景象,令人歡喜不勝。
小王夫婦三人起身以後,便分拉著李白的衣角,扯了一下,由駝女留李白在外,朝當中宮室內緩緩倒退進去。
臺下左右的兩排樂隊,跟著又奏了起來。
………………
李白因見樂器多半象形,式樣奇特,問了駝女閔湘娃,才知就裡。
原來,駝女幼喜音樂,宮外所聞,乃駝女到後,按照古今樂器和當地的國樂,加以仿製修改而成。石臺的兩面,方是小人真正的國樂。
雖非大人上邦之地,也經小人歷代先王仰觀日月星辰之形,俯察山川草木之狀,耳聽風雨雷霆、千禽百獸鳴嘯之聲,博收萬籟,證聲體形而成。
一樂之微,往往不憚百試,務求與原聲相合,其中奧妙,一時也說它不完。
駝女初來時,也聽它不懂,只覺千聲龐雜,細大不諧,好似一味窮吹亂吼,怪聲怪氣,一些也難以入耳。恰巧她幼喜音樂,頗有根底,想將大人國的正始之音傳給這一班蕞爾細民。
三年後通了言語,她幾次力勸,可是老王別的都言聽計從,惟獨談到改動他的國樂,卻是一味搖頭。她知他固執守舊,多說無用。
仗著與小王交誼甚厚,恰巧不久老王死去,小王因見駝女將外面的東西傳到此地,全有了利益,果然一說便試辦了幾件。
等到樂器製成,排練熟了,小王先聽,不住誇好。日子一久,便顯出不甚愛聽的神氣。可是他對於舊樂,每遇祭祀大獵宴會,以及婚喪之事,奏將起來卻是百聽不厭。
駝女心中大忿,幾次詰問,小王只管微笑不答,卻讓她慢慢留神細聽,日久自知此間國樂的妙處。
並說傳聞他們萬多年前的祖先,也和世間大人一般。在幾千年當中,不但文治武功,禮樂教化,號稱極盛;便是起居服食之微,也是舉世無兩。
同樣和中朝一般,擁有廣土眾民,天時地利,真可稱得起泱泱大國之風。只是因為後世子孫不爭氣,風俗日衰,人情日薄,那自取滅亡之道,少說也有幾千條,以致國破家亡。
人種因耽宴適,萬種剝削,到了末世,休說像中古時代那種身長九尺多的大人沒有,便是七尺之軀也極少見。後來逐漸退化到今日地步,再不能與別的大國一較長短。
同時人種也受了許多殘殺壓迫,實在沒法再混下去,只得遁入深山。後來,經過了一些朝代,出了一位英主,苦口婆心,生聚教養,方才全國悔悟,發奮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