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是個有能力的女人,侍奉了唐太宗這麼多年,當然知道唐太宗的性格。
於是,在武則天的調教下,李治在唐太宗面前乖巧起來,日益討得唐太宗的歡心。
恰好在承乾太子被廢以後的調查中,又查出魏王泰結黨營私,傾軋太子。對有過玄武門之變的太宗來說,這是最不能容忍的。
加上長孫無忌的推薦,李治順理成章地成了太子,住進了東宮。
東宮靠近後宮,武則天與李治的來往更加密切,就連李治的正妻王氏,也看出殘雲零雨來。
但是,一想到自己能有今日的地位,全靠武則天的妙計勝人,王氏只好睜隻眼閉隻眼,忍耐下來。
因此,在唐太宗病情加重之日,正是他仁孝的太子與美豔的才人感情迅速加濃之時。
在唐太宗奄奄一息時,武則天竟然懷上了太子李治的兒子,說起來真是大逆不道啊!
所以,史書中有這麼一句話:“臭漢,髒唐,埋汰宋,亂汙元,明邋遢,清鼻涕……”
唐太宗駕崩,太子李治即位為唐高宗。
按照唐代後宮的規矩,凡是經過先皇召幸的宮人、女官,特別是世婦及御妻等人,均須離開內宮而入寺為尼。
武則天當然也不例外,隨眾來到感業寺水仙庵出家。
面對青燈古佛,回首往事,那悠悠歲月,彷彿繁華一夢。
已經二十六歲的武則天,正是女性身心均臻於圓熟的年齡,卻要日夜聆聽鐘鼓和更漏,默默無言,一任芳華虛度!
思起如今已貴為天子的李治,她心中時而湧起蓬勃的希望,覺得終究會有一天,自己重傅脂粉,再對宮燈。
然而,等待的時間也太久了些,不知不覺,武則天已過了三十歲的大關。
她的希望與信心在遞減,有些埋怨李治,甚至自怨選錯了人。
就在她萬念俱灰的時候,喜從天降,唐高宗和后妃一行駕臨感業寺,為唐太宗的忌辰拈香祈福。
看著舊日的情人一襲袈裟,留著個光頭,忠厚的李治竟流出了眼淚。
其他人也許還認為,皇上是思念親生爸爸太宗而落淚呢,只有王皇后十分明白其中的原委。
“莫道相對無言語,一點靈犀暗裡通”,武則天更是興奮得雙頰泛起醉人的紅暈。
唐高宗憐愛的眼神,不時纏繞在武則天的身上。
只要皇帝還記得她,還念著舊情,她就知道還有辦法。
………………
事實上,唐高宗和王皇后,都是藉著為唐太宗進行五週年忌辰,來見武則天的。
對唐高宗來講,他一直就沒有忘記武則天,只是由於即位之初,諸多軍國大事要他進入狀況,並進行必要的調整與安排。
再加上他也還受制於開國以來的皇親國戚功臣,不得不謹言慎行,以蓄養自己的威望。
還有出身名門貴胄的王皇后,處處用禮法對他加以管制,而另有一個蕭淑妃,也分散了他一些感情,因此一下子還沒有顧到武則天。
至於王皇后,更是非見武則天不可。
因為王皇后出身名門,太過賢德方正,使得高宗興味索然。
於是,蕭淑妃乘機把高宗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她吹得一口好簫,做得一手好湯餅,還能學市井中罵人的口吻與皇帝打情罵俏,更兼不斷變換手法,刺激皇帝的新鮮感。
王皇后醋勁大發,想起了武則天,便不惜用飲鴆止渴的辦法,來對付蕭淑妃。當她在感業寺中,看到唐高宗和武則天的表情時,竟然暗暗地笑了。
她根本就沒有想到,接下來自己的所作所為,根本就是引狼入室,養虎為患!
唐高宗思念武則天,但礙於祖訓,加上他本人的懦弱,暫時還一籌莫展。
此時,蕭淑妃又為高宗生了個兒子。
怒氣衝衝的王皇后,經過秘密的安排,居然把武則天悄悄接進宮中,蓄髮換裝,在高宗永徽六年的一個春夜裡,不著痕跡地把武則天送到了唐高宗李治的懷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