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華夏有兩塊著名的無字碑。
一塊是漢武帝在泰山立的,當年他到泰山封禪,登上山頂,認為泰山置於齊魯平原中,太偉大了,便立一塊無字碑。
另一塊就是武則天在自己的陵前立的,是一塊完整的高達七米的大石頭。關於她立這碑的目的,她自己沒有說明。
後人猜測,一種認為是她覺得自己功勞太大,難以表達;一種認為是她知道自己死後,一定會引起沸沸揚揚的議論,乾脆任由後人評說。
武則天是華夏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華夏曆史上傑出的女人。
她的工讒善媚手段,罕有其匹,誠如駱賓王在《討武曌之檄文》中所說:“入門見妒,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孤媚偏能惑主。”
而她宰制天下的魄力和氣概,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史家本著“不沒其實”的原則,為她撰寫只有皇帝才能享受的本紀,對她的一生作出客觀的評價:“坐制群生之命,肆行不義之威,振喉絕襁褓之兒,菹醢醉椒塗之骨,其不道也盛矣!然猶泛延讜論,時禮正人,遵時憲而抑倖臣,聽忠言而誅酷吏,有旨哉!有旨哉!”
武則天是幷州文水人,父親武士彠先是經營木材運銷致富,後來做了隋朝的鷹揚府隊正。
唐高祖李淵在汾、晉一帶行軍的時候,經常到武家落腳,後來唐朝統一天下,到李世民繼位後,武士彠累官已至工部尚書,荊州都督,封應國公。
武則天的母親,是隋朝宗室楊達的女兒,一方面篤信佛教,一方面又內行不檢。
武則天的醉心權勢,胸羅機謀,信奉佛教,乃至於淫亂自恣等特性,似乎都是來自父母的遺傳。
唐太宗輝煌的貞觀之治,籠罩著武則天幸福的童年。
她屬於那種早熟的女孩,年方十四歲,便已呈現出女性“花解語,玉生香”的豔麗風情。
就在這一年,她成了唐太宗的“才人”。
唐太宗的賢妻長孫皇后,是在武則天十四歲的這年謝世。
唐太宗十分懷念她,曾在宮中築一土臺,天天站到上面,眺望她的墳墓,連朝政都有些不理。
著名的敢講直話的大臣魏徵,來到宮中。唐太宗請他也到臺上去,看一看亡妻的墳墓。
魏徵告訴唐太宗,他只是看見了唐高祖李淵的墳墓。
魏徵的話,使唐太宗不再去望亡妻的墳墓了,但還是無法排解心中的愁苦,看到過去的六宮粉黛,興味索然。
於是,就有拍馬屁的大臣,建議唐太宗在天下再一次選美。
歷朝皇帝的選美,都把天下鬧得雞飛狗走,這一次也不例外。不過,因鄭仁基的女兒鬧得風大雨大,迫使唐太宗停止了這次選美活動,而武則天卻由此而被選入後宮。
四十一歲的唐太宗,從一見到武則天起,就被她迷住了。據說,唐太宗一連臨幸三夜,把武則天都弄得病倒了,一病就是二十多天。
唐太宗私下裡叫她“媚娘”,封她為“才人”。
按照唐初後宮的制度,有所謂四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的編制,也就是說,除了皇后之外,還另有一百二十一位妾侍。
四夫人是:貴妃、德妃、淑妃、賢妃。
九嬪是: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
二十七世婦是: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
八十一御妻是:寶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
另外,還有上千的沒有名號的宮女。
編制嚴謹,只能依次升補,不能巧立名目,隨意更改。
武則天被封為才人,算起來在皇帝的一百二十二位御妻中,排名第三十幾位,以她十四歲的年紀,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了。
武則天是在貞觀十一年,霜葉紅於二月花的深秋時節,被召人宮的,原本想著會有很好的升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