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四十八年1620)二月開始,徐光啟受命在通州、昌平等地督練新軍。
在此期間,他撰寫了《選練百字訣》、《選練條格》、《練藝條格》、《束伍條格》、《形名條格》、《火攻要略》、《制火藥法》,等等。
這些“條格”,實際上是徐光啟撰寫的各種條令和法典,也是華夏近代較早的一批條令和法典。
《選練百字訣》和《選練條格》,也體現了徐光啟“實選”、“實練”的責實精神。
萬曆四十七年1619),離清軍入關還有26年時,徐光啟就已察覺到明朝危如積卵,滿族在關外虎視眈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然而,他巡視了一下營中軍械,都是嵩山少林之長棍、河南田間之鐮刀、山陝農民之長耙,還不能人人都配齊。
於是,徐光啟決定採用先進火器,避免冷兵器肉搏。
他自掏腰包,從澳門購買大炮,卻被告發私辦軍火,一路受阻。三年後,紅衣大炮最終到達北京。
當時的北京城,會造炮的,都是上海的天主教徒。長城上一炮打出去,擊中了一個人,此人三個月後離世,正是努爾哈赤。
多年後,多爾袞才打進中原。
文官練兵,雖有魄力,卻很容易招致朝廷各種言論。
徐光啟逝世前一年,幾十年來一直追隨在他左右的學生,同他一起帶兵的孫元化,在冤案中被朝廷殺害。
徐光啟有心救國,卻無力迴天,次年於憂憤中病逝。
………………
在明代,華夏的人口僅五千萬,而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則飆至三億。明末清初的人口爆炸,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徐光啟的那折《甘薯疏》。
番薯是在十六世紀,由西班牙人從美洲引種到菲律賓,殖民當局嚴格控制,西班牙人不讓一塊番薯出領地,以防傳給華夏人後,奪了他們自己的種植利益。
在南洋一帶謀生的福建閩南移民陳振龍,設法把番薯藤藏在船裡,靠著幾根青藤繁殖起來,才冒死把這種神奇的糧食作物帶到臺灣,再傳入福建,於是活人無數。
徐光啟是內地士大夫當中,“第一個吃番薯的人”。
1607年,徐光啟回上海為父親守孝。在家三年,他年年都請在福建莆田經商的一位徐先生帶種子回上海,試驗移植。
當時,人們認為番薯是南方植物,不可能在長江流域引種。
江南平原地區要種植番薯,最難的就是“傳種”。在播種季節,莖塊不是黴爛,就是凍僵,或者溫溼過度,甫經越冬,已經發芽。
為找到薯種“冬藏”技術,徐光啟用窖藏保溫,鋪稻草防溼,在霜降前收種以避凍,在清明前下種不發芽等方法,終於成功了。
他總結出“傳種”、“種候”、“土宜”、“耕治”、“種栽”、“壅節”、“移插”、“剪藤”、“收採”、“製造”、“功用”、“救荒”等一整套做法,稱為“松江法”,把番薯種植地圖,往北方推進,直到山東、河北、高麗和滿洲。
“松江法”,是高緯度地區的番薯種植技術。從南半球到北半球,從拉丁美洲到亞洲,海疆萬里之外的異國作物,落戶江南,並沒有發生生物學上嚴重的“退化”現象。
徐光啟不無得意的道:“庶幾哉,橘逾淮,弗為枳矣。”
徐光啟的心思,與一般“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家士大夫有所不同,他並不是消極地“辭官歸田,告老還鄉”,而要完成自己的一生志向,完成那一場被後來的歷史學家稱之為“科學試驗”的“農業革命”。
據說,徐光啟設在天津南郊的農莊,有1500畝到2000畝,都是從鹽鹼荒地裡開墾出來的土地,試驗把水稻引種到華北平原。
他改進的水利灌溉和造肥施肥技術,解決了北方旱地水稻種植的難題,使得水稻種植在天津紮根。
明朝開始培植的天津“小站水稻”,後來享譽全國。
徐光啟,一個偉大而傑出的人,如今已經在王者大陸重生。
喜歡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請大家收藏:()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