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徐光啟的瞭解越深,李白就越佩服這個人。
這位在王者大陸重生的猛人,總是可以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玩意,變成非常厲害的法術。
譬如,他現在正在使用的法術“金火掌”,就是從某些經典古籍中領悟出來的。
《天工開物》記載,黃金是五金中最貴重的,一旦熔化成形,永遠不會發生變化。
白銀入烘爐熔化,雖然不會有損耗,但當溫度夠高時,用風箱鼓風,引起金花閃爍,出現一次就沒有了,再鼓風也不再出現金花。
只有黃金,用力鼓風時,鼓一次金花就閃爍一次,火越猛金花出現越多,這是黃金之所以珍貴的原因。
山石中所出產的,大的叫馬蹄金,中的叫橄欖金或帶胯金,小的叫瓜子金。
在水沙中所出產的,大的叫狗頭金,小的叫麥麩金、糠金。
在平地挖井得到的叫面沙金,大的叫豆粒金。
這些都要先經淘洗然後進行冶煉,才成為整顆整塊的金子。
採金的人開鑿礦井十多丈深,一看到伴金石,就可以找到金了。這種石呈褐色,一頭好像給火燒黑了似的。
蘊藏在河裡的沙金,千百次淘取,偶爾才會獲得一塊狗頭金,叫做金母,其餘的都只是麥麩形狀的金屑。
金在冶煉時,最初呈現淺黃色,再煉就轉化成為赤色。
現在,徐光啟正施展金火掌對敵,一雙肉掌泛著金燦燦的耀眼光澤,卻是熾熱無比,猛拍向李白的腦門、心口、脊椎等重要部位。
李白踏著閃現疾風步,並不硬拼,繼續用神識天賦竊取徐光啟的技能和相關資訊。
有學者認為,徐光啟是“向西方尋找思想的第一人”,比一般大家所說的林則徐史家所謂“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要早二百年。
1600年,在南京遇到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改變了徐光啟的人生軌跡。
當時的西方,耶穌教會掌握最先進的思想、科技,而外國貴族後裔利瑪竇來到發達的華夏,自然會用西方最前衛的科技,來證明自己的文明。
加之明朝一批學者的實學風潮興起,徐光啟便透過利瑪竇“開眼看世界”。
徐光啟認為,農業為富國之本,正兵為強國之本,所以他一貫很重視軍事科學技術的研究。
他在《擬上安邊御虜疏》中,提出了“設定險阻、整頓車馬、儲備軍事器械、打造將帥之才、訓練戎卒、嚴格制度、賞罰分明”,但他認為,這些都只是“世俗之談,國家的想法”。
他禦敵疏的中心內容,則是:在這麼多話中,有兩句非常重要。一句是求精,一句是責實。一旦求精,就有深謀遠慮的人互相學習,不隨時間逝去;一旦責成事實,就會有忠君愛國之士為國家考慮,十倍於賈誼,也未嘗不可。
“求精”和“責實”,是徐光啟軍事思想的核心。
徐光啟大力宣揚管仲的“八無敵”,即材料、工藝、武器、選兵、軍隊的政教素質、練兵、情報、指揮;以及晁錯的“四預敵”,即器械不利、選兵不當、將不知兵、君不擇將。
做到“八無敵”,即可無敵於天下;如果是“四預敵”,則兵無不敗。
據此,他提出了“極求真材以備用”、“極造實用器械以備中外守戰”、“極行選練精兵以保全勝”、“極造都城萬年臺炮臺)以為永永無虞之計”、“極遣使臣監護朝鮮以聯外勢”,等等。
這些辦法和措施,都是“八無敵”、“四預敵”思想與“求精”、“責實”精神相結合的產物。
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徐光啟和當時的登萊巡撫袁可立,都是積極主張從戰略上強化對高麗國控制的少數軍事戰略家。
在上述這些辦法和措施中,徐光啟尤其注重對士兵的選練,提出了“選需實選,練需實練”的主張。
徐光啟特別注重武器製造,尤其是火炮的製造。
管狀火器本是華夏的發明創造,但時至明代末年,製造火器的技術已逐漸落後,由於邊防的需要,急需引進火炮製造技術。
為此,徐光啟曾多方建議,不斷上疏。
徐光啟還對火器在實踐中的運用,對火器與城市防禦,火器與攻城,火器與步兵、騎兵的配合等各個方面,都有所探求。
他可以稱得上是華夏軍事技術史上,提出火炮在戰爭中應用理論的第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