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史記》,還是《戰國策》,都很中立的提到嚴仲子與俠累之間的矛盾衝突:當時兩人已經水火不能相容,但孰是孰非,誰也不知。
太史公司馬遷,在刺客列傳裡對聶政的事蹟,基本上採取了一種正面的肯定態度。
另外,《戰國策》中提到,當時天現晴空彩虹的景象,弦外之音即是,聶政刺韓相是順應天命。
可見,聶政的行為在當時被看作是英雄義士的行徑。
《廣陵散》琴曲,最早出現的年代大約為東漢後期。
在東漢蔡邕的《琴操》裡,這次刺殺變成了一則民間故事。
在這則故事裡,聶政殺的不是韓相,而是韓王。聶政也不是為嚴仲子而行刺,而是為父報仇。原來,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由於不能及時交付而被殺,於是聶政成了遺腹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長大後,聶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學會了鼓琴的絕藝。他還掌握了易容術,變得無人認識自己。
一天,聶政在鬧市鼓琴,“觀者成行,馬牛止聽”。
韓王聽說後,立即召見了聶政,命聶政當眾鼓琴。
這時,聶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劍,一舉刺殺了韓王,為父親報了仇。
後來,伏在聶政屍體上慟哭不止的,不是聶榮,而是聶政的母親。
這個故事被蔡邕取名為“聶政刺韓王”,反而成了《廣陵散》的曲情。
雖然故事情節與史書的記載有太多出入,但《廣陵散》一曲主要表現的內容,如取韓、亡身、含志、烈婦、沉名、投劍等,並未因故事的走樣而減色。
此時,因為李白的歌聲太難聽,嵇康忍受不住,突然收起古琴,主動跳下擂臺。
李白微微一笑,踏著閃現疾風步,又向阮籍撲過去。
阮籍,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他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採取謹慎避禍的態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詠懷八十二首》、《大人先生傳》等,其著作收錄在《阮籍集》中。
據說,阮籍能作“青白眼”。所謂青眼,就是黑眼珠,兩眼正視,眼球上黑的多;所謂白眼,就是兩眼斜視,眼球上白的多。
對待不歡迎的人,他就用白眼看他;對待欣賞的人,就用“青眼”相視,所以有個成語叫做青眼有加,與青睞同義,表示對別人的賞識或喜愛。
愛怎麼活就怎麼活的阮籍,哪管它叔嫂有別的禮教,他執意為嫂嫂送別;也不管男女大防,為素不相識的少女哭喪。
他醉臥美婦人身邊,也拎著酒缸趕著車,窮途末路之際就啼血哭嚎:“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酒量不好,偏又嗜酒如命,自作古琴曲《酒狂》。
曲中既有極致的慷慨激昂,又有委婉的萎靡頹傷,如受傷的困獸,一路跌跌撞撞,似乎在訴說著他一輩子擰巴的心理和糾結,讓人唏噓不已。
阮籍是“竹林七賢”的領頭人,他的行為模式代表了竹林名士集團的氣質。極端的浪漫、自由和個人主義,與當權者、政治保持距離,貫穿了竹林名士們恣意揮灑的一生。
竹林七賢所處的時代——三國魏晉,正是華夏曆史上最黑暗的時代。
戰爭、饑荒、瘟疫、異族不斷輪迴,遷徙、死亡、政鬥……成了每天必須面對的話題。
但是,即便是在最深的黑暗裡,他們也用鮮活的姿態,活出了不一樣的人生,點亮了歷史的天空!
喜歡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請大家收藏:()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