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父母心,杏林天使情。
在古代,醫生對病人應該是一種很牽掛,很擔心的心態,所以跟父母對自己孩子的心態一樣,所以“醫者父母心”是醫生和醫院理應遵守的基本職業操守。
其實,“父母心”還有另一層含義,那就是要有平等心,對所有的“孩子”患者)都一視同仁。
如果區別心太重,對某一類“孩子”極好,而對另一類“孩子”極差,那麼,這樣的“父母”,就是典型的偏心眼和勢利眼。
隋唐時期,在醫學上有很大發展,湧現一批優秀的醫學家和重要的醫學著作。
像隋朝的醫學大家巢元方、許智藏,唐朝的名醫許胤宗、張文仲、韋慈藏、孟詵、孫思邈,以及諸多醫學名著,如隋朝甄權所著《脈經》、甄立言著《古今錄驗方》、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都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唐朝十分重視醫藥學的古籍整理和研究,曾由宮廷主持編修一部藥物學著作,總結了一千多年來我國藥物學的知識,並由各地徵集實物標本,繪製成圖,成為一部圖文並茂、反映我國自上古至隋唐時期藥物成就的專著。
這部書在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編修完畢,取名《新修本草》後人叫做《唐本草》),共載藥物844種。
這是我國古代由國家頒定的第一部藥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藥典,比歐洲頒定的藥典要早八、九百年。
孫思邈是這一時期成就最高、貢獻最大的醫學家,真真正正做到“醫者父母心”。
他具有高尚的醫德,一切以治病救人為先。他關心人民的疾病痛苦,處處為患者著想,對前來求醫的人,不分高貴低賤、貧富老幼,親近疏遠,皆平等相待。
他出外治病,不分晝夜,不避寒暑,不顧飢渴和疲勞,全力以赴。臨床時,精神集中,認真負責,不草率從事,不考慮個人得失,不嫌髒臭汙穢,專心救護。
特別是他提倡醫生治病時,不能借機索要財物,應該無慾無求。
他這種高尚的醫德,實為後世之楷模,千餘年來,一直受華夏人民和醫學工作者稱頌,被尊稱為“藥王”。
因為他早期曾經在今陝西耀縣城東的北五臺山隱居,後世人為紀念他,便改稱此山為“藥王山”,並在此處修建了藥王祠。
迄今尚存藥王大殿,殿前有碑亭和碑石多通。
其中一通,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始刻,元憲宗五年1255)另刻的碑石,記載了唐太宗李世民對孫思邈的頌詞:“鑿開經路,名魁大醫。羽翼三聖,調和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
另有明隆慶六年1572)刻的《千金寶要》和《海上方》,載有重要藥方近千條。
在孫思邈醫學著作陳列室中,儲存有各種版本的《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著作。
因為他的醫學經驗非常豐富,又虛心好學,所以在醫藥學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譬如,孫思邈在藥物學方面也有很高成就。
他一生足跡遍及天下名山,實地採集藥材,並在醫療中又有多次驗方的經驗,所以他積累了豐富的採藥和製藥的經驗。
他總結出了一些特效藥的用途,如白頭翁、馬齒莧、黃連之治痢疾,檳榔治療絛蟲等。
他還首創“複方”,這是我國醫藥史上的重大革新。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和續作《千金翼方》裡,列舉了幾百種藥材,並告訴人們採集的季節,這些創造性的和總結性的工作都是很不平凡的貢獻。
孫思邈是我國婦科和兒科的首創者。
《千金方》“始婦人而次嬰孺”,他分析了女性和男性、小兒和成人在生理上的不同,指出婦產病和小兒病的特點,應單獨立科。
在他的影響下,唐代醫學家王燾在《外臺秘要》中特為“婦人”、“小兒”立專章,宋代時更出現了婦產科和小兒科的專著《婦人大全良方》、《小兒藥證直訣》。
孫思邈對針灸學也有重大貢獻。
他在前人的基礎上,重作了《明堂針灸圖》,繪製了三幅大型彩色針灸掛圖,分別把人體正面、背面和側面的二十經脈用五色繪出,把奇經八脈用綠色繪出。
孫思邈主張針灸和藥物綜合治療,“知針知藥,固是良醫”,把我國醫學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此外,他在養生學方面,病理學方面都有許多超越前人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