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走上從醫道路後,華佗深以為恥,經常後悔,時刻等待入仕為官的機遇。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該書的《方技傳》中寫道,“然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一語道破了華佗走上從醫道路以後的心態。
在行醫的過程中,華佗深深感到醫生地位的低下。他的醫術是高明的,名氣越來越大,前來請他看病的高官權貴,也越來越多。
在跟這些高官權貴的接觸過程中,華佗的失落感更加強烈,性格也變得乖戾了,難以與人相處。因此,范曄在《後漢書》中毫不客氣的說他“為人性惡,難得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在後悔和自責的同時,他在等待入仕為官的機遇再度降臨。
曹操請華佗為他治療“頭風”頑症,華佗用針扎胭俞穴位,手到病除,效果很好,《三國志》對此的記載是,“佗針鬲,隨手而差。”
後來,隨著政務和軍務的日益繁忙,曹操的“頭風”病加重了,於是他想讓華佗專門為他治療“頭風”病。
華佗說:“此近難濟,恆事攻治,可延歲月。”
意思是說,你的病在短期內很難徹底治好,即使長期治療,也只能苟延歲月。
曹操的病,果真那麼嚴重了?
據中醫界人士講,“頭風”病確實比較頑固,在古代的醫療條件下,想要徹底治癒,確實很困難,華佗雖為神醫,也未必有治癒的良策。
但是,如果說即使“恆事攻治”,也只能苟延歲月,死期將近,就未免危言聳聽了,很明顯有要挾的成分在內。
有學者認為,華佗正是想利用這個為曹操治病的機會,以醫術為手段,要挾曹操給他官爵。
曹操後來說,“佗能愈此。小人養吾病,欲以自重”,意思是說,華佗能治好這病,他為我治病,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價。
這說明,曹操當時是明白華佗的言外之意的,但他並沒有立即滿足華佗的要求。
於是,華佗便以收到家書,想回家小住幾天為藉口,請假回家,到家後又託辭妻子有病,一直不回,對曹操進行再度要挾。
曹操依照漢律,以“欺騙罪”和“不從徵召罪”,判處華佗死刑,華佗服罪伏誅。
據《三國志》記載,華佗回家後,曹操曾經多次寫信催他回來,還曾命令郡縣官員將華佗遣送回來,但是華佗還是不肯回來。
曹操大怒,派人前去檢視,如果華佗的妻子果真病了,就賜給四十斛小豆,並放寬期限;如果華佗說謊,就拘捕押送他回來。
於是華佗就被交付許縣監獄,審訊後本人認罪。
荀彧替華佗向曹操求情,曹操不理,將華佗處死了。
那麼,曹操殺華佗,是不是一時意氣用事呢?判處華佗死刑,有法律依據麼?
曹操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在歷史上以“動以王法從事”著稱。無論是理政,還是治軍,乃至齊家、誡子,曹操都以漢律為基本準則。
有學者認為,依照漢律的規定,華佗犯了兩宗罪:一是欺騙罪,二是不從徵召罪,主要是後者。
漢律中有“大不敬”罪,對“虧禮廢節”之犯者要處以重刑,《漢書》便載有“通小臣,戲殿上,大不敬,當斬”的案例。
“大不敬”的具體內容比較多,其中“徵召不到,大不敬”適用於華佗所犯之罪。
不管真相如何,誰也無法抹殺華佗在醫學方面的巨大貢獻。
喜歡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請大家收藏:()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