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將“本草藥王”李時珍的技能和相關資訊竊取到手之後,不再跟他糾纏,而是踏著閃現疾風步,瞬間出現在“外科聖手”華佗的跟前。
在王者大陸重生的華佗,用兩把銀光閃閃的手術刀,既可以當作匕首使用,又可以當作飛刀使用。
他的身法飄忽如鬼魅,來無影去無蹤,走的是刺客路線,攻擊速度和移動速度都超快。
李白用金光罩護體,左手施展寒冰吸星掌,右手施展火焰旋風擊,既與華佗保持一定的距離,又不讓對方離開自己的攻擊範圍,趁機用神識天賦竊取對方的技能和相關資訊。
根據華夏曆史的記載,華佗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
少年時他曾在外遊學,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
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外科尤為擅長,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
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後,施行剖腹手術,是世界醫學史上應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治療的最早記載。
又仿虎、鹿、熊、猿、鳥等禽獸的動態,創作名為“五禽戲”的體操,教導人們強身健體。後因不服曹操徵召被殺,所著醫書《青囊書》已佚。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神醫華佗共有兩次出場。
當關雲長在襄陽之戰,為魏軍毒箭所傷時,華佗不請自來,在觀察了關羽的傷口後,他說:毒已至骨,需用刀刮骨。
關羽回答:任汝醫治。
於是,華佗開始在血流盈盆中挖肉刮骨,悉悉有聲,旁邊的人看得目瞪口呆,掩面失色;而關羽卻是神態自若,雖然汗流如注,卻依然大口喝酒,大塊吃肉,談笑奕棋至華佗手術完畢。
華佗也果真是手到病除。
為此,關羽很高興地送給了華佗百兩黃金的“大紅包”,華佗卻堅決不收,於是留下了“華佗手術不收禮”的千古美談。
如果說上一次出場,頗有幾分“浪漫”,那麼華佗的另一次出場,卻顯得有幾分“悲壯”,因為這次他丟了自己的性命。
那麼,曹操為什麼要殺死華佗呢?
《三國演義》對此的解釋,可謂深入人心。在該書的第七十八回中,羅貫中詳細描寫了曹操殺華佗的經過。
據說,曹操為造建始殿,親自揮劍砍伐躍龍祠前的梨樹,得罪了梨樹之神,當晚做了個噩夢,驚醒之後便得了頭痛頑症,遍求良醫,均不見效。
後來,華歆向曹操舉薦了華佗,曹操立馬差人星夜將華佗請來,為他看病。
華佗認為,曹操頭痛是因中風引起的,病根在腦袋中,不是服點湯藥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飲“麻肺湯”按: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麻沸散”,是華佗發明的一種麻醉劑),然後用利斧砍開腦袋,取出“風涎”,才可以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為華佗是要藉機殺他,為關羽報仇,於是命令左右將華佗收監拷問,致使一代神醫屈死在獄中,而華佗所著的《青囊書》也因此失傳。
有人說,華佗原本是“士人”,入仕為官才是他的人生目標,從醫僅是“業餘愛好”。
在華夏古代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和“學而優則仕”,是眾多讀書人的信條。
華佗所生活的東漢時期,社會上讀書做官的熱潮已經達到頂點,公卿大多數是熟悉經術者。
漢順帝時,太學生多達三萬人,學儒讀經成為社會風尚,而醫藥技術雖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所需,卻為士大夫所輕視,醫生的社會地位不高,名醫棄醫從政的例子很多。
這種社會風尚,不能不對華佗有所影響。
據《三國志》記載,華佗年少時,曾經在徐州一帶遊學,是個“兼通數經”的讀書人。有學者認為,入仕做官是華佗的人生目標,從醫只是他的“業餘愛好”。
但是,該書還記載,沛國相陳珪薦舉華佗為孝廉,太尉黃琬徵辟他做官,他都不去。
這又是為什麼呢?
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華佗才氣大,頗為自負,認為陳珪、黃琬薦舉的官職都不大,不肯為之。二是當時他已經迷戀上醫學,不願為此小官而拋棄所喜好的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