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想,太后六十大壽,自己又是第六十名進士,應該把這名次的六十,跟太后壽慶的六十聯起來才好。
他拿定主意,擺開文房四寶寫起來。
寫的是:“太后壽誕六十花甲輪流轉返老還童千千歲,佛祖治國二聖臨朝天地應大清江山萬萬年。”
寫到底,年字的最後一筆,落筆時高了些,成了出頭的年。
六十大壽前一天的晚上,西太后在百官的陪同下,前去觀賞賀幛賀聯。
那些賀幛賀聯,全部掛在乾清宮賀壽的廳堂裡,張謇的一幅,掛在第六十位進士的位臵上。
西太后從頭看起,當看到第六十幅時,眼睛突然一亮,心道:“噫,這是誰寫的?龍飛鳳舞,不但字寫得好,內容也好。
六十花甲輪流轉,讓我六十歲之後從頭活起,又把佛祖、二聖用得恰到好處。不是有人反對老孃垂簾聽政麼?此聯說我垂簾聽政應天順人,惟其如此,才使大清江山萬萬年哩。”
西太后一看落款地方的名字,忍不住脫口而出:“好!好!只是這‘年’字出了頭,好像多了一點,不知是何道理。”
張謇就站在一旁,看得清楚,聽得明白,連忙跪地叩頭,說:“啟奏太后,‘年’字頭上本無點,只緣玉帝施恩典,敬祝太后福壽添,百姓人家出頭年。出頭年乃民間俗語,意思是苦日子好容易過去,從此步入好光景……”
此話好像醮了蜜糖,西太后聽了,咧嘴一笑,就像是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哈哈,倒有狀元之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西太后話音未落,張謇伏在那裡,立即又是一陣磕頭,一邊磕一邊說:“太后、皇上英明,謝太后、皇上恩典,祝太后、皇上萬壽無疆萬萬歲!”
太后一看,心想:不好,本是開心辰光的玩笑話,他張謇怎麼當起真來了呢?若說點狀元,那是明天五更皇帝的事兒,你是謝哪個恩呀!
轉念一想:金口玉言,君無戲言,將錯就錯算啦!
於是,她收起笑容,正色道:“眾卿聽著,多蒙皇帝孝道,文武忠心,在本後六十大壽之際恩科取士,又特地將狀元郎排在六十花甲之位,藉此吉日良辰,要我恩准加封。為上應天意,下順民心,準各位所請,加封江蘇舉子張謇為恩科狀元!”
就這樣,張謇成了恩科狀元。
當然,這樣考上狀元,用今天的話來說,那是有“貓膩”的,不過在當時也是公開的秘密。
狀元是要由皇帝欽點的,一般情況下都由閱卷大臣排定。他們認為好的卷子,就在上面畫一個圈,誰的圈多,誰就排在前面。
前十本要呈交皇帝親自審查,閱卷大臣把他們認為第一的放在最上面,皇帝拿起的第一本就是狀元了。下邊的就是榜眼、探花,以此類推。
但是,有“貓膩”,不等於張謇就很平凡。他不但不平凡,而且還非等閒之輩。
清代狀元張謇,在華夏近代化過程中,影響巨大,聲望頗高。
在張謇眼裡,沒有比國家利益更高的政府利益。當一箇舊體制願意更新,並處於更新階段時,他會與其保持最大誠意、最大程度的合作,因而任何人都不會說張謇頑固、保守。
即使當現行體制遭遇不測、命懸一線時,他仍舊會為其效命奔波。
他這樣做,並不是出於對舊體制的“愚忠”,只是為了將民族革新的代價降到最低點。
但是,如果這個體制真的被排擠出局,張謇就會毅然決然與新政府展開合作,而決不會對舊時代存在絲毫的留戀。
無論處於任何政治集團、任何人主宰的政府,他都會勇於站到前臺,嚴厲批評當局的失策。
張謇,一個偉大的人。
(本章完)
喜歡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請大家收藏:()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