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使用大招青蓮劍歌,唱著管道昇的《我儂詞》,擊退趙孟頫之後,繼續施展火焰旋風擊,將主要精力放在董其昌的身上。
這次,他將那一絲從李隆基身上竊取的真龍烈焰,融入自身孕育出來的本命真火中,再借助火焰旋風擊施展出來,威力倍增。
董其昌將自己在書畫方面的造詣,融入戰鬥技能中,沉著應戰,一時間倒也能跟李白鬥個旗鼓相當。
根據華夏曆史的記載,趙孟頫和董其昌都是書畫界的泰斗人物,對華夏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趙孟頫為元代人,董其昌為明代人,兩人的諡號都為“文敏”。
在繪畫方面,趙孟頫擅長的型別很多,可謂是全才。比如,山水、花鳥、人物等各個領域,無一不擅長精通。
在書法方面,他對楷書、行書、草書、小篆等都很擅長,筆法工整圓潤,被稱為“趙體”。
雖然趙孟頫一生坎坷不順,但他留下的書畫作品,有極高的研習價值。
董其昌也是書畫界的全才,在前人書法和繪畫的基礎上,另闢蹊徑,自成一派,其作品更添幾分秀氣飄逸之美。
後人也常常將趙孟頫與董其昌這兩位大師對比,有人說,董其昌內心是服趙孟頫的。
後來,董其昌也寫了《千字文》,寫完後,自己便和趙孟頫所寫的《千字文》進行對比。他認為,趙孟頫勤學苦練,自然比自己熟練,但是自己寫得秀美、飄逸,字形好看。
董其昌和趙孟頫在書畫方面各有千秋,他們的作品留存於世,深得後人的喜愛。
除此之外,這兩位書畫界的大人物,也開闢了書畫技巧,為華夏藝術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董其昌,生於嘉靖三十四年,卒於崇禎九年,享年八十二歲。
在繪畫方面,有“南董其昌,北米萬鍾”的美稱;在書法方面,集各家之長於一身,使自身的書法有超越前人之勢,在華夏的書法歷史長河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董其昌家境貧寒,一心想從政,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於是,他一面苦讀,一面臨摹各大書法家的作品。
其中,《臨聖教序》便是他臨摹的作品之一。他在褚遂良和王羲之的基礎上,又加入了自己的書法技巧,使得《臨聖教序》多添了幾分飄逸秀美之氣。
除此之外,董其昌運用擅長的繪畫技巧,精心設計美觀的字形樣式,看起來卷面整潔有序,蒼勁有力,並且呈現出淡然飄逸之美。
董其昌在而立之年後,進入仕途,但是仕途不順,在朝廷裡幾進幾齣。於是,他更是收集唐宋元等書法大家的作品,進行專研學習,讓自己在書法方面的技藝逐日提升。
後來,因為政治抱負得不到施展,他乾脆辭官回鄉,努力提高自己的書畫技藝。
期間,他專心研究學習前人的書畫經驗,並自發組織坊間的書畫愛好者,和當地的文人墨客、書法愛好者一起,研討書法的博大精深。
他還大量臨摹王羲之、顏真卿等書法大家的名作,從中獲得創作靈感,開創自己的書法之美。有了日積月累的臨摹創作經驗,他的書法技藝日漸精湛。
而《臨聖教序》,歷經褚遂良和王羲之兩位大師的版本之後,董其昌書寫的這一版本,也深得後人的喜愛。
譬如,康熙皇帝曾經大讚董其昌的《臨聖教序》有本色之美。
在清朝,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特別推崇董其昌的書法,閒暇之餘進行大量的描摹。
除此之外,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論,成為文人畫的創作指導核心,對後世的書畫發展影響頗深。
在書法方面,他所著的《白居易琵琶行》、《金沙帖》等,流傳於世;他所繪的《晝錦堂圖》、《疏林遠岫圖》等,仍被珍藏於各博物館。
董其昌去世後,後人常去董其昌墓、董其昌故居,瞻仰這位書畫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