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兜轉轉,又回到了音樂上。
在南雅人心目裡,「音樂」的形式非常複雜,它可以歸納到社會的一部分。
音樂,和社會?多數人會質疑,這兩個事情又怎麼能搭得上。
往昔的古典音樂,就是貴族玩樂的陪襯——
‘好,你給我來一曲,要激昂的,ok不ok?’
‘好的。’
作曲家在當時可能有地位,但地位侷限在一個區域內,得聽別人號令。
現在?
現在亦然如此。
作曲家還是得聽從別人的差遣,他一般是作為乙方或者第三方的存在。
隨時代更迭,皇室沒落,世家隱藏,秉承著‘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理念,貴族們玩剩下的東西,被憧憬也好、崇拜也好、渴望也好的那些neoney捧上了天。
既然‘現在也如此’,那作曲家在當時的地位,自然還是受人擺弄的,這個職業在一定範圍內‘只能受益於他人’。
尊敬歸尊敬,但你得聽話。
早期古典樂多有悲情與激昂或憤怒,有部分在反饋作曲家自己的精神世界。
後來,音樂開始有了作詞。
既然有了詞兒...
入門更簡單了,能讓那群人看到字兒,知道那群‘藝術家’在搗鼓什麼玩野兒了...
這樣使得更多的‘普通群眾’能聽懂音樂。
聽不懂...
不還可以看字兒嘛,字兒大家都能認清楚吧?句子正常人也能理解含義吧?再結合音樂輸出的元素,能明白在表達什麼吧?
拆包起來,最後一步可能只有小部分能理解,但前兩部大多數人都能明白吧?
很多人只喜歡當地樂曲,他們聽不懂外語,什麼abcd的英文字母,組合起來又是什麼意思?他們完全不明白,小地語言更是蝌蚪文一樣,歪歪曲曲的,聽上去...
那他們肯定會想,‘什麼歪門邪道,不如我們xx話好聽’...
‘根深蒂固’不算是壞事,也算不上一件好事,這群人視野被堵死了,純屬於一葉障目,雖然沒瞎,但已經瞎了。
有一部分人,是因為文化所限制,聽不懂...
那就是聽不懂。
他們cpu不夠先進,版本跟不上,別人12代酷睿了,他還在奔騰賽揚,別人六核十二執行緒了,他還在單核單執行緒。
那咋辦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