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太師能夠重開太學院,於朝野皆是一件大好事!”荀或立刻說道。
其實他心裡很清楚,董拙提議重開太學院的根本目的,是為自己培養文官人才。
經歷了這一次次事件,董拙對朝中文官的忍耐已經達到極限,他迫切需要培養自己的文官體系,來將目前這些整日裡跟他作對的文官替換掉。
從本心來說,荀或並不願意此事發生,他不想讓朝堂上,到處都是董拙的人。
但他也知道,這件事自己擋不住。
即便是他不同意,董拙也會繞過他去,安排別人去辦此事。
與其如此,還不知直接贊同,還能將此事的進度控制在自己手中。
董拙哈哈笑道:“文若不愧是本相的知己,果然是英雄所見略同啊!那不知文若以為,何人堪當太學令一職啊?”
“高陽鄉侯蔡邕,才學過人,文思敏達,向來為士人所重,堪當太學令重任!”荀或略一思索,便說道。
董拙心中暗暗點頭,荀或果然是選擇了蔡邕。
董拙欲以太學院來培養屬於自己的文管體系,那這太學令自然是至關重要。
必須是董拙親近信任之人,才能擔任。
同時,太學令作為朝廷儲才之地,肩負著為朝廷招攬天下英才的重任。
而天下英才多在士族之中,所以必須選拔一位士族敬重之人,才能做好太學令。
如今朝廷中,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蔡邕!
董拙悠悠說道:“高陽鄉侯雖然才學過人,名望卓著,但到底不曾為學,可入太學院做副令,讓他直接做太學令,只怕力有不逮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那不知太師以為何人堪當太學令?”荀或疑惑道。
董拙呵呵笑道:“本相聽聞,文若的叔父荀爽,乃是天下大儒!
其擔任院長的潁川學院,更是收攬天下英才,能人異士眾多。
若是能請慈明公擔任太學令,將潁川學院併入太學院之中,那不僅讓太學院直接成型,潁川學院的諸多學子,也能有機會入仕為官,這豈不是兩全其美?”
“這……”荀或心中一驚,隨即默然不語。
他真沒想到董拙的胃口竟然這麼大,竟然直接盯上了潁川學院。
潁川學院可是荀家六代家主,極全家之力開創出來的基業,乃是東漢六大派之一。
士族為什麼受各地諸侯的重視,不是因為他們手中掌握著錢糧財富。
諸侯手中有兵,任你掌握通天財富,面對諸侯的強搶,也只能是為他人作嫁。
士族真正的底蘊是掌握著大量人才。
他們不僅將自己的家族子弟培養成才,有餘力計程車族,還會招攬寒門或是百姓中的英才,加以培養。
而這些寒門或百姓中的英才,在被培養起來之後,自然會被士族控制影響,成為士族跟諸侯博弈的底牌。
潁川學院和荊州學院,都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
潁川荀氏,荊州司馬氏,皆是東漢最頂級的世家大族。
荀爽和司馬徽雖然沒有入朝為官,但他們在朝野中的影響力,卻遠遠超過袁隗楊彪。
縱觀曹魏一朝,荀家始終長盛不衰,代代在朝中擔當重任。
便是因為曹操麾下重要的謀臣名士,基本都是出身潁川學院。
這些人不僅才學過人,有能力有手段,還相互幫襯,相互結黨,豈是其他人所能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