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個侍中卻是董拙任命的,那還有用嗎?
董卓何人?
國賊也!
其夜宿宮闈,屠戮忠良,欺君弄權,人人得而誅之!
自己出身世家,乃是大漢忠臣,豈能曲眉折腰,接受國賊的任命!
荀或想到此處,便長施一禮,道:“多謝太師厚愛,只是學生才疏學淺,實在難當如此重任。
尤其經歷此事之後,更感宦海艱難,非學生這等淺薄才學所能駕馭,若得太師慈悲,放學生辭官回家,閉門讀書,學生感激不盡。”
“哈哈,文若先別拒絕,且聽本相一言。”
董拙臉色不變,被荀或拒絕早在他意料之中。
剛才那翻故作姿態的施恩,頂多讓兩人緩和關係,能夠坐下來說話。
若說以此就能讓荀或投靠,那純粹是想多了。
但他此來,自然有所準備,不愁說服不了荀或。
董拙說道:“本相素知,文若胸懷大志,忠心東漢。
但當今東漢,諸侯遍地,烽火連年,百姓流離失所,這豈是文若所願?
本相併非為自己辯解,但本相行事或許有些荒唐,卻還遵從漢室。
最多不過廢立天子,但當今天子,不也是靈帝親子嗎?
漢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以東漢如今的情況,若是放在其他國家,怕是皇室早被推翻了。
而今正是仰仗本相,才能讓那些亂臣賊子不敢妄動。
本相素知文若忠心朝廷,但這侍中本就是朝廷官職。
本相併非私相授受,而是以朝廷太師之尊,授予文若此職。
文若日後,並不需要對本相感恩戴德,只要安心任事,為東漢朝廷盡心,為東漢百姓盡力就好。”
“不想董卓竟有如此心胸?”荀或心中愕然道。
他忽然感覺自己有點不認識董卓了。
他印象中的的董卓,是殘暴、愚蠢、絲毫不懂政治,只知道殺戮的國賊。
但此時看到的董卓,卻智慧、敏銳、說話一針見血,既不迴避過往,又能靈活變通的成熟政客!
他不知道董卓為什麼會如此重視他,想來董卓肯定有自己的理由。
但他為了能夠收服他,竟然想出這種求同存異的法子,還真是讓他驚訝。
投漢不投董,歸順天子而不歸順董卓!
雖然這只是一句名義上的話,世人皆知朝廷在董卓的掌控之中,投靠朝廷豈有不投靠董卓的道理?
但董卓既然敢堂而皇之的將這句話說出來,便表示了他遠超常人的心胸。
不得不承認,這一刻,荀或動心了。
首先,才高必志廣。
荀或寒窗苦讀十餘年,學的滿腹經綸,自然也是想登臨高位,一展心中抱負。
但他忠於漢室,縱有萬般才智,卻只想投靠朝廷出力。
可當今東漢朝廷掌握在董卓手中,就連天子都是董卓的玩物,這讓他如何為天子籌謀,展現胸中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