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汴京宮城由萬安宮、延福宮、九成宮等二十八宮建成,大小院落三十六。僅以宮殿論,有大慶殿、文德殿、睿思殿等一百四十殿。又有大小堂、軒、樓、閣、臺、館三十八處,點綴各式亭子二十九座。
熙寧三年1070年),皇宮左掖門、右掖門之南,為親王、宰執、三司、開封府、翰林學士等職官,建成東府和西府,兩府之內,大小屋宇各以百計。
總合以上數字,早就超過了三百間!
聽著楊公弼娓娓道來,徐康國當即目瞪口呆。
楊公弼緊接著又問:“你那一百間屋子,如何安置官家的三宮六院,又如何安置三省六部的朝廷官員?你是想讓他們露宿街頭嗎?”
最後,楊公弼撂下一句話:“宮禁之地,殿宇樓臺,官署廨宇,一切皆有制度,哪裡由得你任意裁減?”
楊公弼說的制度,就是由古時候傳下來的都城建造制度,他說的沒錯,確實是有很多規矩,綜合了風水、實用、禮儀等各項基礎,不能輕易改變。
一般來說,宮城是皇帝和皇室的住所,皇城是京官辦事、居住的場所,皇宮之外,則是百姓生活的地方,這都有一定的格局。
徐康國雖然知道個大概,但哪裡有楊公弼清楚,趙構派楊公弼來監工,不是沒有道理。
被楊公弼否定了建造方案的徐康國,依然認為自己沒做錯,現實擺在這裡,朝廷就是沒錢,空有三百間的規劃有什麼用?況且,鳳凰山地勢起伏,哪裡能跟一馬平川的開封比,開發起來難度大多了。
既然楊公弼不同意,那就讓朝廷裁決吧。徐康國把皇宮的營建方案直接上報,皮球丟給了時任宰相呂頤浩。
呂頤浩搞清楚了徐康國和楊公弼的分歧所在,也不敢妄自決定,就找趙構商議。
趙構聽說皇宮的建造計劃是因為規模問題擱淺,就抬頭望向呂頤浩:“你怎麼看?”
呂頤浩說:“陛下,關於建造宮殿之事,太祖皇帝有過一段故事,不知陛下可曾記得?”
趙構沉思片刻道:“你說的是哪一件事?”
趙匡胤節儉,這是他的兒孫都知道的事,但具體到哪年哪月哪件事,趙構一時想不起。
呂頤浩清了清嗓子,給趙構講起了趙匡胤的這段往事。
有一天,趙匡胤的寢殿裡有一根大梁損壞了,負責修繕的官員勘察後認為雖然問題不大,但事關趙匡胤的安全,還是要重點對待,於是打報告說要去找一跟兩人合抱的大木頭,擷取一段來替換大梁。
趙匡胤看到這份報告後,當即火冒三丈,“你們這群敗家子,我大宋剛剛立國,到處要用錢,你們不知道節約,只會鋪張浪費!”
他罵罵咧咧,警告那些負責修繕宮殿的官員,如果敢超規選材,小心人頭不保。
他還下了一道聖旨,以後除非是大慶殿和文德殿需要換梁換柱允許使用好木材,其餘宮殿一律按照原來的標準修繕。
大慶殿是舉行中外慶典和國家重大活動的地方,彰顯國威;而文德殿是百官上朝的地方,關係著朝廷命官的安危。這兩個地方重要至極,才需要重點保護。
而趙匡胤之所以小題大做,就是要讓子孫後代謹記,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一定要簡樸節約,不要給人以昏君的印象。
後來宋仁宗趙禎也繼承了趙匡胤的遺志,下了一道聖旨:“今後宮中屋宇修繕用材,敢以大截小,以長截短的,並以違制論!”
呂頤浩講完這個故事,趙構自然是心領神會,一百間還是三百間,不用再討論。
次日早朝,趙構和百官達成一致意見,臨安行宮就按一百間的規劃來建設,必須節儉,不用華麗的裝飾。
趙構還下了一道手詔給楊公弼:“宮殿只需要擋風遮雨就可以了,無須豪華。”
有了趙構的聖旨,楊公弼也只好照做,但是他又提出一個要求,宮殿的樑柱、圍牆、欄杆等必須塗上硃砂。
但工期這麼短,徐康國上哪兒去搞這麼多硃砂呢?最後趙構給了一個意見,杭州附近不是產土朱嗎,就用那個替代吧。
土朱就是代赭石,是一種紅色的礦石,可拿來做塗料,比硃砂常見,更是便宜的多,趙構的意見解了徐康國的燃眉之急,很快,臨安的宮城便建好了。
1138年二月,南宋正式定都臨安府,“暖風燻得遊人醉,只把杭州當汴州”,南宋開始了一百多年的燦爛統治。
臨安有臨時安頓一下的意思,趙構藉此向世人表明,老子有機會還是要恢復中原的。
而這個機會馬上來了。
喜歡大宋中興傳請大家收藏:()大宋中興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