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佛經本來就是給達官貴族們讀的,平民能享受這些嗎?
唐朝時期雖然說有了科舉制度,但是作用有限的很。大多數人還是把自己所寫的詩文投到當朝權貴的手裡去,希望得到他們的青睞,而推薦自己做官。
??湖?平,涵虛混太清。
?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孟浩然的經典作品,相信大部分人都學過,這就是孟浩然寫給張九齡的詩,希望得到張九齡的推薦。
所謂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並不是羨慕魚,而是指的羨慕佩戴金魚袋、銀魚袋、銅魚袋的人,也就是做官的人。
孟浩然這樣著名的田園隱士類的詩人尚且如此,更何況其他人呢?
所有人都想做官,於是詩文就成了做官的敲門磚。
佛經更是如此,若是你精通佛經,那麼權貴之門就向你敞開。
這年代說起文化可以說是與普通人絕緣的,普通人根本沒有條件上學,大字不識一個,如何推行文化?
而這位習俗的偉人竟然說要把文化推行到人民中去,而且文藝工作者要聯絡群眾。
怎麼聯絡?
李亨疑惑地望向賀禮。
賀禮問他:“如果你說,詩並非人民可以學的,那我請問你,最早的是從哪裡來?”
“最早的詩當然是是孔子整理的詩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那麼詩經裡的詩,又是從何而來呢?”
“古時候,周天子派出采詩官將詩歌採集回來,想要了解廣大民眾的心聲。從這些發自內心的話語中,天子可以考察到下面的風土人情,瞭解到政治的得失,以便發揚或改正……”李亨不假思索的就說了出來。
說著說著他忽然閉上嘴,一拍大腿道:“原來如此,原來如此,枉我讀了這麼多年書,書裡早就寫得清清楚楚!
這詩本就出自於人民群眾的歌聲,詩歌詩歌,詩就是歌,就是人民群眾編的描述心聲的!”
“孺子可教也。”賀禮讚許的說道:
“後來的詩文變成了謀取名利的工具,少有為人民說話的人了。
你想要推行文化,自然就不能用現在那些文縐縐的詩文,要用人民群眾容易接受、喜聞樂見的方式”。
“由於只有長子才能繼承家業田產,那麼次子就只能到處流浪變成遊俠或者去當兵,或者自謀出路。
為了生存,他們想過無數辦法,於是大唐也有了各行各業的興盛。
民間有一種藝人叫做說書人,他們遊走於大街小巷,酒店食肆,靠給別人講故事謀生。
只是奈何他們只是講一些道聽途說的趣事或者傳聞,沒能發揮教化大唐的作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