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嚇成這樣。
他之前在微言上發表的另一部短篇小說《神話》,裡面涉及到的眾多神話人物形象,哪一個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怎麼就不敢做了。
沒看他把老劉都請過來坐鎮了……
神話的故事並不複雜,但是做成動畫的話,卻是一個深不見底的天坑。
哪怕這個專案只是試驗性質的,是為以後的動畫電影打基礎,但是裡面的各種人物形象,場景設定,法寶武器,戰鬥場面,也夠折騰了。
這是跟《那些年》完全不同的一個方向。
《那些年》的成功,偶然性佔據的比重遠比想象中要高。
畢竟這個故事改成動畫電影其實並不是很合適,而且大量2d技術的運用,也讓它缺少了動畫電影最關鍵的想象力。
能火起來,李顯在製作上的嚴格要求讓畫面效果達到了一個極致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個方面則是它勾起了一種青春懷舊的情懷。
在加上上映前的話題炒作,檔期選擇,口碑傳播等等各種因素的結合,才造就了這麼一部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作品出來。
現在讓李顯在按照這個模式打造一部新作品,憑藉暴增的名氣也許還能收回成本,但是想大賺就不用想了。
畢竟情懷這種東西,消耗過一次之後,基本就見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沒有這個最大推動力的幫助,能保證不撲街就該燒高香了。
所以對工作室的下一部動畫電影,李顯的態度非常謹慎,寧願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先做一個試水的動畫劇集,也不願意就這麼直接硬上。
畢竟他現在剛賺了兩個小目標,錢嘛、時間嘛、造就是了嘛。
不在家苟一波發育成熟,李顯是絕對不會出去浪的。
出道至今,未嘗一敗。
他還想把這個記錄一直保持下去呢。
這個系列劇集的打造,說白了就是他自己也慫,想先積攢點經驗。
一個是為了提前找找東方神話人物和場景的設計風格,另一個就是進一步鍛鍊剛剛擴大規模的製作團隊。
尤其是後面要重點發展的3d技術,工作室現在的實力還很薄弱,新擴張的團隊也需要一定的時間磨合。
那些文字中天花亂墜的描述如何透過畫面表現?各種模型和渲染怎麼才能做的又快又好?戰鬥場面怎麼樣設計才能給人一種強烈的打擊感?各種人物故事怎麼搭建才能方便以後進行串聯?
這些都要慢慢摸索,有了一個基本的概念之後,才能往後面推動。
反正規劃已經做好放在那裡,也不會長腿跑了。
等那麼多有特色的人物、武器、法寶,都有了成熟的設計風格,再將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進行適當修改,搭配已經操練好的製作團隊,能從東方神話故事這座寶藏裡挖出多少寶貝……
那畫面太美,李顯都不敢多想。
畢竟擦口水還挺費紙。
喜歡每天努力一小時請大家收藏:()每天努力一小時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