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說說看,孤這個大侄兒到底是什麼意思?”
應昭走後不久,應觀站在自家的碼頭,面容沉重:“是敲打,還是別有用心?”
幾個人面面相覷著。
“大王,或許是敲打也說不定。未來承禪若是一統天下,那麼世家被清算是一定的,屆時如果留下了藩王,少了世家,定然也會是春秋故事。”
說話的人,叫做白逡,這是以為老秦人後代了,據說跟白起有關係。
不過整個白氏家族也不小,他也是籍籍無名之人,勉強算是個豪強。
現在就是呆在應觀手下主掌刑事。
“依我之見,所謂宗周分封,應該仔細結合最初的周公封建的背景。方才承禪陛下有言,時移世易。承禪不是一個墨守成規之人,那麼開國至今的郡國並行,或許並不會留下,而是側重對外分封。”
又有人說話了,應觀聽得此言微微皺眉:“德讓何出此言?”
德讓,馬刃的表字。
馬刃,漢化羌族,祖上曾經給神威大將軍馬超打工過,因而賜了馬姓。
總之,三國之後,他們就四處遷徙,最後百年前,停留在鱉縣落腳,並且繁衍生息。
他家在開國初開墾的時候,攢下了不少家業,漸漸變成了自耕農。
雖然有些時候還得遭受世家的打壓,但多少也過得去。
馬刃有讀書,還自費去了太學,只可惜去了一年不到就回來了,畢竟當初的長安太學裡的寒門都飽受歧視,就馬刃這種自耕農家庭出身的人,能有好日子?
不過他也不是白去長安的,至少拜得名師,抄錄文章經典不少,在鱉縣教化一方,算是名望具有。
應觀伸手鱉縣的時候,他也出了不少力氣。
“大王。此言也是有依據的。您也知道,周公封建時,姬周位於中原腹地,功臣旁系位於四方御夷。畢竟當時中原大地之上,可不止有華族,更有各色的戎狄蠻夷。眼下,承禪若是要行分封,定然不會將已經開發的熟地分封出去,而是將目光放置於外。”
“於外?”
現場眾人都思考了起來。
馬刃微微一笑繼續說道:“對,漢初分封,目的自然是平息功臣。可是漢武推恩之後,國與郡又有和區別?一旦推恩,封國的權勢,亦不過相國所控。地方郡國不斷推恩,一代代下來,有的乾脆就失國了。”
“可是宗周的分封則不同,分封出去之後,夏君夷民,代代傳承,這才有了後續的戰國七雄,以及龐大的江山社稷。而承禪冠軍之才,雄心壯志,兵鋒精銳,無敵此間世。
那麼中土諸州之外,還有四夷所在,若是分封諸王於地方,百年生具之後,再推行推恩之令,或者乾脆就不推恩,任由諸國發展,只要中原不亂,諸侯誰敢有任何的想法?
而中原也等於擁有了諸侯拱衛,想要對外打擊蠻夷和發展,那就離不開中原的支援。如此這般,諸侯封建,中原獲利,功臣有了去處,天下不就是應氏天下?”
很有道理啊!
在場所有人都恍然。
應觀也很贊同。
他對應昭的瞭解,自詡還算可以。
尤其是應昭自小就有雄心壯志,為人處世雖然多有生疏,但軍事能力這一塊確實很厲害。
雖然有些時候一根筋的執著了很多,可是仔細想想中原之外的土地,要麼黃沙大漠,要麼熱帶雨林,再不然就是崇山峻嶺。
這些地方確實不適合朝廷安排人過去開發,不如直接封建給軍功貴族,直接讓他們變成地方藩王。
這群人就算有心造反,土地就那麼點產出,又能養活多少人口?
而且四周都是蠻族,不依靠中原的支援,想要開發地方是肯定做不到的。
“只是……如果是這樣的話,王爺豈不是要去邊地?”
“邊地?這個邊,還沒有一個準呢!說不定是海外的島嶼。”應觀想了一下說,“既然孤這大侄兒不拿藩王當豬養,那去了化外之地開拓又何妨?總比呆在長安,混吃等死,提心吊膽要好。”
應觀也是看得開。
若是其他早幾代就就藩的藩王,或許很少能跟他這樣看得開了。
畢竟那個時代,朝廷的威信還是有的,犯不著拿自家人祭天來威懾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