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在大殿上遇見,應昭看他年紀大了點,便好奇問為何他都這麼大了,還是執戟郎中。
執戟郎中就和金瓜武士差不多的存在。
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高大英武和帥氣逼人。
劉裕很帥,哪怕年紀很大了,依舊很有魅力,是那一種你看了一眼,就會覺得:嗯,比我差點的那種人。
劉裕說,他被頂了偏將軍的位置,鬧到了兵部,兵部怕事情鬧大,就打發了他執戟郎中的位置,給皇帝做儀仗用。
說著,老淚不免縱橫。
他是有才能的!
幾十年一步步爬上來的老兵,他沒有成為兵油子,甚至自費去了很多名家拜師,也指揮過幾十場千人以上的戰役。
可是……可是……
他是最終還是因為出身的原因,死死被壓著。
哪怕他曾經也說,他是漢楚元王之後,也是望族。
甚至將畢生所學,著出《兵法要略》一卷。
不管如何刷名望想要往上爬,世家只說他是劉寄奴。
曾有謝氏大族嘲笑他:“人說寄奴曾住,故而名滿一方。我看此地貧賤惡地也,混棍竊盜,以為類同,貽笑大方矣。”
應昭調查了劉裕,看著和曾經那個氣吞萬里如虎的宋武帝比起來,眼前的劉裕,宛若一個一事無成的中年老男人。
飽經滄桑,鬱郁不得志。
不管是不是因為他是宋武帝,但這裡是湯國,是一個全新的朝代,但也是一個陳舊的時代。
應昭還是選擇伸出了手,將劉裕調到了六率。
不管是緬懷,還是出於收集名將的惡趣味,應昭還是在遍訪名師的時候,帶著劉裕等人,一直學習。
直到三年前北伐柔然。
應昭成名了,劉裕也成名了。
世人皆稱其為大器晚成劉德輿,但如果可能,他本該在三十就名揚四海。
因為他的能力,毋庸置疑。
應昭好幾次冒進,都是劉裕從旁策應,這才免於徹底崩潰。
要是沒有劉裕收尾,哪裡還有應昭?
只不過其中玄妙,不足為外人道也。
因為應昭是全天下底層的代言人,世人希望的燈塔,應該是明亮無暇。
這也是為什麼奴兒軍被拆的時候,應昭把劉裕留在寧夏鎮的原因。
因為劉裕最合適。
德高望重,為人沉穩,處事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