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杰見狀,頓時搖頭苦笑道:“你小子果然聰明,實不相瞞,此次前來,大哥是有事相商。”
“大哥有事但說無妨。”
他沒敢把話說太滿,在不清楚什麼事情之前他可不敢亂答應,以宋家在嶺南的地位,還有什麼事是難得到他的?
宋仁杰深深一嘆:“陳兄弟你有所不知,最近嶺南地界湧來了大批難民。”
“難民?”
“不錯,如今為了安置這些難民,大哥已經下令,嶺南開放多處義倉,賑濟災民,可這隻能緩解燃眉之急,卻非長久之計。”
說到這裡,宋仁杰的臉上帶著濃濃的憂愁,最近他也正是為了此事發愁。
不光他,整個宋家都為了這件事而一籌莫展。
雖然說已經開始賑災,但開倉賑災卻非長久之計,治標不治本。
所以他才來天然居,想看看這個聰明的年輕人,有沒有什麼好點子。
宋仁杰端起桌上的酒杯再次一飲而盡,隨即深深一嘆,這一聲嘆息,包含了許多無奈。
本以為至尊統一大業之後,可以使得百姓安居樂業,可是誰想到,太平日子這才過了幾年?
當今聖上大批徵調民夫修建運河,更可恨的是,朝廷撥下來的款項,被層層剝削,真正到了百姓手中的已經所剩無幾。
吃不飽,自然沒力氣幹活,沒力氣幹活,又得遭受毒打,誰能受得了?
於是不少難民實在受不了折磨,開始四處逃散,如今已經蔓延到了嶺南地界了。
早就聽說中原的百姓深受苦難,如今見到這些難民,他才終於意識到事情遠遠要比自己想象的還要嚴重。
陳元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隋朝所謂的義倉,其實說白了就相當於糧食儲備公司。
在豐收年景,百姓拿出家裡的一點剩餘糧食交到本鄉本土的義倉裡。
等到青黃不接的月份和災荒連連的年頭,揭不開鍋時,就分義倉裡的糧食吃。
朝廷只是出面協調,豐年交多少糧食,災年怎麼分糧食,全由本鄉百姓自己決定。
想法是好的,但是這僅僅只是理論上,其實在義倉設立不久,隋朝就進入了'國進民退'的地步。
義倉雖然設在鄉里,但逐步由朝廷接手管理。
放不放糧,什麼時候放糧,都由朝廷說了算,這就已經開始慢慢變質了。
而到了開皇十年,也就是公元595年正月的時候,隋文帝以義倉設在民間糧食損耗太多為由,下令所有義倉納入所在州郡管理。
這就開始啟動義倉的國有化程序,義倉由民間自救儲備,瞬間轉變為國家糧食儲備。
到了二月,隋文帝乾脆直接下詔,強制性要求百姓往義倉交糧。
準上中下三等稅,上戶不過一石,中戶不過七鬥,下戶不過四鬥。
從朝廷協調、民間組織、百姓自願交納、鄰里互助直接轉變為強制性的朝廷稅收。
到了如今,糧食是越存越多,可是百姓卻越來越吃不飽。
喜歡大隋逍遙王請大家收藏:()大隋逍遙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