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你!太好了!”
“誒??!!”
“哦!抱歉!我忘了自我介紹,你好,我是三年一班的橋本奈月。”
“哦………橋本學姐你好……那個……請問你找我有什麼事嗎?”
...........
“首先我們來講一下,何為設計?”
“設計一詞,從語言學上來說,屬於外來語,《現代設計事典》中的定義為:製造各類生活必需品時,不僅要考慮其功能,還要考慮美感與和諧度,以一個物品的形態或形式展現出來,對此進行綜合性策劃與設計的活動。“設計”一詞廣泛運用於世界各國的各類正式文書中,但日語中沒有與此直接對應的詞語,這是因為“設計”這一詞語本身就包含多重意思,包括外觀創意/構圖、設計、構造等。日語中對於“設計”的概念理解往往著眼於“外觀創意”上,也就是在色彩、外形及裝飾方面動腦筋的意思,因此設計師常被誤解成“決定色彩與性狀等外觀的操作員”。”
“這樣的理解事實上是非常狹隘的,因為設計的要素是情感與創造,設計的力量不僅在於能夠使生活變得更加舒適便捷,更在於可以進一步傳達一種理念,一種能夠讓對方理解自己的想法,調動多層次的複雜要素觸動對方內心深處的情感,使對方震驚和感動。
也就是我一直強調的——設計,以人為本,激發人們內心深處與設計師產生共鳴的情感與需求。”
“對於設計而言,首先需要明確“為什麼要製造這樣的東西”、“它想要向人們傳遞什麼樣的價值”。準確來說,設計是一種明確指出硬體和軟體的完美搭配符合大眾想要什麼ants)的期待的理念,由此為出發點而設計創造的東西。這一點與過去強調的needs)需求不同,needs指的是由於物資匱乏而需要,但現代社會,物質豐富,尋找needs已經無從下手,與之相反,ants指的是消費者尚未發現的潛在慾望。”
我站在圖書閱覽室中央一個小型半圓形演講臺上,左手拿麥右手拿著馬克筆,一邊說一邊往身側的白板上描畫簡易的思維導圖。這樣做的目的,有助於臺下坐著的七八十號同學理解自己說話的思維邏輯。
話說,我為什麼會站在這兒?
我也不知道啊!!
我明明是來寫論文的啊!
結果,論文沒憋出來半個字,卻被三年級的前輩臨時要求,在閱覽室裡上起了小型公開課。
三年級的橋本奈月前輩,是咱們學校的學生會主席,用她的話說,就是自打我剛才踏進閱覽室的大門,房間裡所有人的目光就全聚焦在了我身上,而我又運氣非常好的坐到了她的對面,於是,在與我正式交談之前,她已經與好多同學透過聊天軟體確認了一遍,對於即將面臨升學考試的同學們,尤其是打算報考與設計專業相關大學的同學們,都希望擁有一次與我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所以,秉承擇日不如撞日的做事風格,橋本學姐雷厲風行的將面對面交流時間定在了今天,也就是,與我談話結束給我一個小時準備時間之後。地點則是我們所處閱覽室中央的半圓形小型演講臺。活動訊息透過聊天軟體和校內sns對外發布不到20分鐘,不大的閱覽室便陸陸續續擠進了五六十號各年級的學生。而距離開講前10分鐘不到的時間裡,又擠進了將近二三十名學生。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於是,我迎著七八十雙眼睛,強壓住內心的恐懼站在演講臺上,說出了前面一段開場白。
既然公開課的主題是設計與設計思維,那麼,就以什麼是設計作為公開課的開篇,同時結合成功的設計案例配合講解,最後以論述成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所需要具備的硬性與軟性指標或條件為結尾好了。
在講到激發大眾潛在需求,也就是所謂的hat ant 時,我在身側的白板上寫下蘋果公司兩款產品,ipod和itunes。圍繞兩款硬體與軟體講述蘋果公司如何透過ipod和itunes,實現了從“更充分享受音樂”的潛在慾望到體驗價值的轉換。
“很多人誤以為ipod和itunes是同時釋出的,其實itunes的釋出比ipod早10個月,值得注意的是,itunes的前身是1998年釋出的名為soundja p的p3應用,蘋果公司購買了該專利,把它作為itunes進行釋出。也就是說,蘋果的最終目的不再與硬體裝置的釋出,我們應該關注的是——蘋果為了將itunes投入使用而釋出了終端裝置ipod。”
“蘋果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它常常用自己的產品做實驗,特意在尚未完全研發成熟時就對外發布,隨著使用者的使用體驗即時更新。發售時配備的應用程式有四個:日曆、tube、時鐘與計算器。4個月後新增釋出郵件、地圖、股票行情、備忘錄與天氣這五個應用,此前買入蘋果的使用者可以在itunes store 中以2480日元購入這些新應用。”
我一邊說一邊在白板上畫出時間軸,然後把蘋果新增應用釋出標註在各個時間軸上。臺下的同學們聽得極為認真,我畫完轉過身時,看見大夥全神貫注盯著白板,然後低頭在筆記本上寫寫畫畫。
“蘋果公司厲害的地方就在於這裡了,它總能像這樣佈局長期戰略性方案。但是,日本企業就做不到這一點,日本的本土企業基本不會在做產品策劃時提出對未來有洞見性的方案。分析可能性的動態走向事實上是十分重要的,但即使有人在方案里加入了細節分析,也常常會被當成微不足道的、多餘的部分,會被勒令刪掉,因為他們不會為不確定能否暢銷、能否派上用場的東西而花費成本。”
“再者,日本的本土企業總是傾向於生產成品,現代消費者都具備自己探索、發現的能力,如果產品沒有留下參與的餘地就會讓消費者失去許多樂趣。而喬布斯,也就是我們親愛的喬幫主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他與他的開發團隊,不是一開始就向消費者提供沉甸甸的產品,而是從團隊的共同目標以及普通使用者的追求出發,從生活化的角度打造一個在逐漸立體化的產品。”
說到這裡我頓了一下,想起今早收到的獲獎訊息,覺得還是有必要結合自己的案例向在座的同學更深入的分享何為設計思維。
“說到這裡,我想再提一個關於闡述設計思維的案例,這個案例來自今天上午剛接到的美國idea設計大獎獲獎通知。”
話音一落,我感覺在場的七八十雙眼睛在沒有任何指揮示意的情況下,就像在同一時間裝彈上膛的巴雷特82巴雷特武器製造公司設計研發並於1982年生產的遠端狙擊步槍),就這麼齊刷刷把射擊目標,不對,是關注的焦點投注到了我身上。這種黑洞洞一排槍口齊齊對準自己一般的壓迫感,讓原本放鬆下來的自己又莫名開始有些緊張起來。
本能的在準備下一段發言時往臺下掃視了一圈,卻發覺桐生澈和牧箭丘不知什麼時候,溜進了閱覽室,此刻兩人並肩坐在人群最後一排,本就身形碩長加之還穿著學校籃球隊的白色運動t恤衫,就像兩座移動的白色小山丘,遠遠看著也實打實惹眼得緊。
發覺我在盯著他兩細瞧,二人同時勾唇一笑,這笑雖是各有千秋,但卻都帶著某種鼓勵的暖意,阿澈衝我豎起大拇指隔著七八排座位為我點贊,嘴巴一張一合做出“加油”的嘴型。
收到鼓勵,我也同時對他抿唇露出一縷淡笑,旋即移開視線準備下一段演說。
“關於idea大獎,相信大家在今天上午的晨會時,校長大人已經向大夥科普了一遍,所以此處我便不加贅述了吧。”
說罷,人群裡發出一陣會心的悶笑聲,我禁不住臉一紅,趕忙接著往下講。
“我獲獎的作品,名為soter for ife的踏板車。這輛車的外形設計靈感來源於去年夏天的湘南海岸,準確的來說,是去年夏天湘南海岸的衝浪少年和他們腳下的衝浪板。”
轉身在白板上畫出設計草圖,然後指著草圖中各個部分做設計思路講解。
“設計師通常都有一些怪癖,或者說,設計風格,而我的怪癖就在於,在顏色的選擇上偏愛紅色與黑色,這兩種顏色具有很強的包容度,而且對比也最鮮明。如果此前有同學關注過我的設計,就不難發現,在我中學二年級時,獲得紅點設計大獎的設計作品,就是一輛碳素黑色系的山地腳踏車。這輛車的設計初衷,是為了我的哥哥,對,就是上週末和咱們學校籃球隊做練習賽的實踐高校籃球隊的一年級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我哥是個非常不拘小節,或者確切的說,是一個很喜歡丟三落四的人。在我設計出這款山地車以前,他曾經創下過一學期弄壞或者弄丟四輛腳踏車的優秀記錄。也就是說,他平均一個月就會弄壞一輛腳踏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