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前世的標準,一袋五十公斤的水泥,價格是二十三元。”
趙樞想道:“也就是差不多五十文左右。這也太便宜了,不行。”
趙樞不能便宜了這幫官員和商人。
修建水泥路,按照他們的收益來推算,肯定是大賺。
所以趙樞決定賣貴一點。
多少好呢。
一百文?那也太少了。一貫吧!
都能承包路,當包工頭了,這點錢都沒有包什麼路呢?
所以水泥就一貫一袋。
修建一條道路,隨隨便便都是成百上千的水泥,一個商人至少要收一千貫。十個就是一萬。
一千個就是上百萬貫。
全國各地散發下來,至少可以賺幾千萬貫。
趙樞拿兩成,還真不少了。
反正價格他說了算。
高點低點,他們實際上沒什麼概念,畢竟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這是新鮮東西,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再貴也只能接受。除非他們不想賺錢。
官員有些路基本都分配了,外放給商人的也不少。
但還遠遠不夠。
大宋城池數量多,地界道路全部修建是一個可怕的數字。
上層的劃分完了,其餘的一些經濟中心區域道路,趙樞留了不少。
想要承包路的商人實在是太多了。
趙樞會採取競拍模式。
誰想要擁有修建權,必須要競拍競爭。
趙樞之前分配的,是汴京城附近的商人,散發在全國各地的商人承包,就需要工部各地衙門進行競拍。
如果沒什麼人參與,不用採取這種模式。
趙樞看到了商人們積極的熱情。
不重要的路,誰要都可以拿去,重要的,有錢人會花費重金競爭。
比如花費幾萬貫,或者是十萬貫。
這由競爭的商人決定。
一個地方的好路段就那麼幾個,爭搶的人多了,甚至修建路的招標錢,就能高於修建路的成本。
當然,有的地方商人較少,好地方搶的人不多,如此本地商人會佔不小便宜,少的價格就能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