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軍的前鋒是傳統的火槍大方陣,然而,這種大方陣並不是外行想象中的一個整體方陣,而是分成兩個大橫列作戰。
真正和敵人交戰的,只是第一道大橫列的火槍方陣而已。
後面的大橫列並沒有參戰,並且兩道橫列之間空著近百步距離,這個距離剛好在火繩槍的有效射程範圍內。
之所以這麼佈置,主要是為了讓兩道橫列可以在交戰時互相替換作戰。
火藥時代的戰鬥仍然離不開近戰肉搏,而如今肖雲陽所在的時代裡,士兵連‘去甲’都不敢做。
畢竟敵人裡面不少還裝備著弓弩等‘落後武器’。
而肉搏的時候,身上的甲冑可以很好的防禦刀劍乃至長槍的攻擊。
當然,面對長槍穿刺,甲冑的效果會打上一個折扣,但有終歸比沒有要強。
雖說真正讓甲冑退出歷史舞臺的是火槍,但要等火槍發展到燧發槍時代才可以。
這是因為燧發槍比火繩槍的優勢實在是太大了。
不單單是射速提升了至少三倍有餘,燧發槍由於不用火繩點燃射擊,所以就不用擔心士兵身上有明火會引燃身邊士兵身上的彈藥筒。
這就可以讓士兵們肆無忌憚的肩並肩上場作戰!
這讓火力密度一下子提升了數倍不說,還實現了冷兵器作戰中最重要的密集陣形!
如此一來,配上刺刀的燧發槍兵,射擊的時候火力密集,不射擊的時候儼然就是一個密集的長槍方陣。
可攻可守,進退自如。
因此,燧發槍才引發了軍事戰爭的時代變革,讓燧發槍成為了萬金油一般的全能兵種。
有了燧發槍這種全能武器,甲冑的意義變得不大,大家自然就可以脫掉甲冑開始加強步兵的機動性。
冷兵器時代騎兵對步兵的優勢為什麼那麼大?
不單單是因為四條腿的比兩條腿的跑得快,騎兵的行軍速度也遠超步兵。
行軍和打仗衝鋒的速度是兩碼事,戰馬不是汽車,只要有油燒就可以一直跑下去。
行軍中,騎兵對戰馬都是極為憐惜的。
農耕文明的騎兵能做到一人雙馬就是十分奢侈的行為了。
但這一人雙馬在行軍的時候,並不是一匹馬拖著裝備武器一匹馬拖著人賓士,那麼做用不了多久,兩匹馬就得垮掉!
騎兵行軍最多隻能慢跑,這還是遊牧騎兵的方式,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會急速賓士。
而急速賓士行軍對馬力的消耗是不可逆的,每一次急速賓士行軍下來,都要累死不知多少匹馬兒!
因此,農耕文明的騎兵行軍,一般都是騎兵牽著戰馬走,比步兵快的地方就是有馬兒拖運隨軍輜重。
主要是甲冑武器一類。
遊牧文明的騎兵行軍速度能快一些,也只是一人三馬四馬慢跑趕路,然後兩匹馬供人換著騎乘,兩匹馬供武器裝備換著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