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電影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電影不但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工業,但凡涉及到工業的東西,背後都是一個系統在支撐著,電影也是如此。
《藍色愛情》劇組在濱城停留了快一個月時間,輾轉了多個外景地,北大橋都去了好幾次,加上這部戲要用不少的群眾演員,拍攝起來準備工作特別繁瑣,把霍劍起忙得頭髮都白了好幾根。
其實真正用在拍攝的時間並不是絕大多數,有時候拍戲都是需要一遍遍的磨,一遍遍的調整,加上劇組要調整燈光,軌道,安排群眾演員等工作,反而這些佔用了很多時間。
這還是在已經有個相對成熟的劇組的情況下,如果大多數都是新人的話,還有的頭疼,內地拍攝團隊專業性上面還是沒法跟已經熟悉了商業製作,完全流程化工業化的地方相比。
把全世界的電影工業做一個分割槽,99年的中國電影工業大約就只能排在第四梯隊,排在第一的是毫無爭議的好萊塢,吊打全世界,第二梯隊的是歐羅巴,第三梯隊是阿三日韓,第四梯隊的是我們加上毛子泰國這些地方,當然如果把香江電影工業算上來,我們也能勉強算第二梯隊。
毫無疑問香江、灣灣是算我們的,只不過因為一些特殊原因,現在香江在沒落,灣灣走向藝術眾之路一去不復返,又與內地還沒有做緊密結合,所以內地只能算第四梯隊。
本來嘛,電影工業不行的話,影響的是在特效,製作水平上面的質量,但是電影的核心是講故事,如果導演能把故事講好,控制好電影的節奏,也能拍出好電影,可惜的是國內的導演中,能把故事講好的導演,不多。
講故事的能力不夠好,那就只能從題材挖掘上面做文章了,所以第五代導演提及抽風性對準了特殊年代農村題材,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成長在那個年代,另一部分原因是這些題材在國外容易拿獎,有能保證電影的藝術性。
許多人中國導演只會拍那些落後的農村題材片,拍禁片,他們崇洋媚外,他們見不得中國有一點好,這是有失偏頗的。
講道理,一個導演的電影題材、風格跟他成長的環境是有關係的,五代導演集體爆發這是一開始誰都沒有想到,加上國內電影環境奇形怪狀,不拍這個他們就只有拍主旋律電影了。
在國內拍電影有多坑我就不了,想拿到龍標你的劇本提上去得先透過稽核,想透過稽核咱就先聊聊到底你要怎麼透過。
政治類別的不能拍,封建迷信的不能拍,太過於血腥暴力的不能拍,口味太重的不能拍,思想深刻,反映人性的不能拍,有破壞民族團結的不能拍,抹黑某種群體形象的不能拍,邊緣題材不能拍,一部家庭劇都要七八個部委來審批,通不過不能拍,把這些去除掉,除了喜劇你還能拍啥?
你以為除了上面的就算了?錯,名字取得不好也不能拍,大約除了主旋律之外,就剩下家庭倫理劇可以拍了,對了,家庭倫理一定要和諧才行,劇情不符合現實不和諧不能拍。
五代導演也只能拍拍農村題材,然後拍著拍著就發現只能拍禁片了,因為劇本根本就沒法透過稽核,即便透過劇本稽核,你也沒有辦法透過片審,想送到國外參展也不行,領導覺得有爭議那也不給過,私自參展就是禁片,你自己選唄,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想收拾你那是分分鐘的事情。
一句話,“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當然,中國電影不好也不能全部怪在制度上,不過限制太多這是絕對的,沒得推脫。
霍劍起是少有的幾個,帶著鐐銬跳舞又能跳得不錯的導演之一了,他就是那種看米下鍋的導演,既沒有那些憤怒青年的倔強,也不是主旋律導演的諂媚,他所做的就是在他能掌控的範圍內,把影片拍到最好,至於碰觸到限制的花板,那就保持安全距離就好。
《藍色愛情》在故事形式上面是有一定新意的,它的關注點不再是農村題材,而是把視角放在都市年輕男女對藝術的思考,對愛情的追求,在生活中的成長上面,加上懸疑警匪片的元素,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可惜這個故事本身有著不的缺陷,敘事模式節奏還是不夠快,文藝的不夠明顯,商業又不徹底,所以整體風格偏藝術,劇情衝突不足,讓影片有些搖擺不定,算不上特別優秀。
“咔!”霍劍起叫停了拍攝,皺著眉頭,對拍攝出來的鏡頭不滿意。
《藍色愛情》已經拍攝了快一個月,主體劇情拍攝進展很順利,偏偏在霍劍起認為最應該沒有問題的吻戲上面出了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