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山路一直下行,前方必經之地就是烏蘭察布市的卓資山縣。每一提到這個地名,總讓當地人和一種食品聯想到一起——卓資山燻雞。
烏蘭察布市原名為烏蘭察布盟,以前下設集寧市、豐鎮市、卓資縣、化德縣、商都縣、興和縣、涼城縣、察哈爾右翼前旗、寨哈爾右翼中旗、察哈爾右翼後旗、四子王旗。
烏蘭察布,蒙古語,即“紅山口”。在今呼市東北125公里大青山腳下。盟,即會盟。清朝為了加強對蒙古地區的控制,仿滿清八旗例,在蒙古地區原有制的基礎上建立“盟旗制度”,即對歸附的蒙古部逐一編旗,劃定疆界,從蒙古王公貴族中選任札薩克管理旗政,然後指定數旗定期會盟於某地,商討重大事務。清朝指定的會盟地址名稱,即作為盟的名稱。清天聰6年1632年)六個部落旗首次會盟於烏蘭察布,始有烏蘭察布名稱。 在“烏蘭察布”會盟的原六個部落旗:一)四子部落,或稱四子王旗。位於原察哈爾省西北角。牧地東西寬1175公里,南北長120公里;二)喀爾喀右翼部,即喀爾喀右翼旗。又稱達爾罕旗。位於四子部落之西,茂明安之東。牧地東西寬60公里,南北長65公里;三)茂明安旗。位於固陽縣以北。牧地東西約50公里,南北約95公里;四)烏拉特部。位於河套以北,沙漠以南。牧地東西寬1075公里,南北長150公里。烏拉特部又分為三旗---烏拉特前旗,在本部的西面,範圍包括五原,包頭一帶及半個河套;烏拉特後旗在本部的東面,包括包頭,固陽,安北一部;烏拉特中旗,在前後兩旗之間,包括包頭,五原,安北一部。
烏蘭察布有悠久的歷史。從鄰近的呼市郊區保和少大窯發現的古人類石器場和毗連的山西省陽高縣許家窯發現的石球石器證實:遠在舊石器時代,烏蘭察布地區就已有人類生存。從察右中旗,四子王旗,察右後旗,和林格爾縣等地發現的細石器以及清水河縣呈現的“仰韶文化”證明,在母系社會時期,烏蘭察布地區就有人類繁衍生息,並且會製造石器,從事狩獵,畜牧飼養等生產活動。商,西周時期生活在這裡的遊牧部落有面方,獯鬻xunyu戰國後稱匈奴),鬼方等。後來又有林胡,樓煩等民族。他們驍於騎『射』,善於畜牧,都做過烏蘭察布大地的主人,歷史上統稱他們為戎狄。 戰國時期,烏蘭察布大部分割槽域是趙國和匈奴的領地。趙秦諸國紛爭,該地域受擾,成為中原諸國的徼邊界)外地。趙武靈王使林胡,樓煩部臣服後,在陰山下築長城,至高闕為塞,使烏蘭察布盟隔絕於中原。趙國所修的長城至今還在興和,察右後旗,察右中旗,四子王旗,卓資等地留有遺蹟。和林格爾,卓資兩縣靠近黑河的地方曾是趙國推行“胡服騎『射』”時的練兵場。 戰國後期,匈奴控制了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秦統一中原後,北逐匈奴,在原來的趙地設定了雲中,代,雁門三郡。並透過“三郡”修了直通今烏蘭察布的豐鎮,集寧,卓資,和林格爾,武川等地的馳道。公元前214年,秦把趙燕之長城加以連線和修繕,稱為秦長城。它從河北省進入今烏蘭察布境內的商都縣,又經過興和,察右後旗,察右中旗,卓資,武川等地沿大青山西去。當時該地域屬雲中郡,雁門郡轄。秦滅後,北方的匈奴興起,乘中原楚漢相爭之機,大舉南進,今烏蘭察布的大部分地區為其佔有。
公元前206年,漢朝統一中原後,匈奴與漢朝形成了對立的局面。匈奴在今四子王旗境內建立國最高政權機關---中部單于廷。西漢初年的六,七十年間,匈奴的勢力最為強大,並常有戰爭。漢,匈初以兵戎相爭,後透過“和親”改善了漢匈關係。“昭君出塞”就發生在這個時期。有史料記載,王昭君曾到過黑河,並說黑河即今烏蘭察布境內的大黑河。當時的烏蘭察布南部區域,屬雁門郡,定襄郡,代郡轄。北部地區仍屬匈奴。
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間,北方少數民族進入內地,形成民族大融合的新時期,增進了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鮮卑族拓跋部組成部落聯盟,統一了黃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在盛樂今和林格爾縣土城子古城)建都。隨之講依附北魏政權的敕勒族從貝加爾湖遷來,安置在漠南陰山地區的平原上駐牧。這其中包括了烏蘭察布的廣大地區。北魏王朝的都城從盛樂遷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後,在今烏蘭察布境內設三鎮,即:武川鎮今武川縣境內),撫冥鎮今四子王旗境內),柔玄鎮今興和縣境內)。以此作為保衛京城的前哨。
隋唐時期,烏蘭察布北部居住者突厥民族。後南遷白道川武川蜈蚣壩),大利城和林格爾土城)等地。當時屬於定襄郡的有和林格爾,武川,卓資;屬馬邑郡的有涼城,集寧,察右前旗,清水河;屬雁門郡的有豐鎮,興和。北部屬突厥。唐興盛後歸唐。唐在今和林格爾境內設單于大都護府。唐朝末年契丹崛起於東北,於公元十世紀初建立遼國,在今地區始置豐州。當時的烏蘭察布地區為契丹佔有。公元1115年女真族建金,承襲遼制。烏蘭察布區域分隸雲內州達茂),豐州四子王,武川,和林格爾,清水河),大同府集寧,察右中旗,涼城,豐鎮),宜德州察右前旗,商都,興和,化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元朝時,在烏蘭察布地區設定德寧路,淨州路,集寧路,並隸屬於中書省即直轄),作為朝廷的腹地。當時烏蘭察布地區分屬於集寧路,興和路,大同路,淨州路,德寧路。
明朝時,元朝的蒙古各部落退到大漠南北,各據一方,形成封建割據。16世紀初,蒙古族首領達延汗統一大漠南北蒙古各部,分設萬戶,並把6萬戶分為左右兩翼。今烏蘭察布地區主要歸右翼3萬戶之一的土默特萬戶所轄,後來俺達汗阿拉坦汗)稱雄於大漠之南,把土默特萬戶和永謝部萬戶合併歸己。明隆永5年,俺達汗被明朝皇帝封為順義王。明萬曆32年察哈爾布林丹汗繼位。明崇禎5年林丹汗被女真皇太極戰敗,西遷青海。從此,烏蘭察布區域成了察哈爾部落和土默特部落居住之地。公元1636年皇太極稱汗,金歷史上稱後金)改國號為清。烏蘭察布區域又納入清的版圖。
十七世紀中葉,清『政府』建立後,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在陰山以北的疆域設定六個部落旗,內蒙古西部區域設定廳。乾隆年間今烏蘭察布盟的豐鎮,清水河,和林格爾等地就屬“口外七廳”管轄。光緒年間,又分四子部落及達爾罕部分墾地和村落而設武川廳;分豐鎮東界盧家營地至正黃旗九佐領地而設興和廳;分寧遠北界灰騰梁各村及毗鄰的正黃,正紅兩旗地而設陶林廳;分薩縣兼管達拉特,杭錦,烏拉特墾地村落而設五原廳;又分郡王,扎薩克二旗墾地村落而設東勝廳。故有口外十二廳之稱。1912年民國『政府』成立後將廳改為縣。1913年設立“綏遠特別區”。轄歸綏,薩拉齊,托克托,和林格爾,清水河,武川,五原,東勝,土默特旗以及烏,伊二盟的13個旗。綏東原有的豐鎮,興和,陶林,涼城四縣則劃歸察哈爾特別區。民國十七年1928)改綏遠特別區為綏遠省。又將併入察哈爾的四縣以及民國十二年以後增設的集寧等五縣一同併入綏遠省。
1949年綏遠省“九。一九”起義,烏盟全境獲得解放,1950年4月1日成立烏蘭察布盟人民自治『政府』,轄四子王,達爾罕,茂明安旗及烏拉特前,中,後三旗。盟府設在烏蘭花,1950年8月11日改為烏蘭察布盟自治區人民『政府』,原行政區劃不變,駐地遷往包頭境內昆都倫召,同年12月10日遷往包頭市內,1951年遷固陽城關,1954年1月7日將固陽縣就近劃歸烏蘭察布盟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1954年3月5日綏遠省與內蒙古自治區全並,撤銷綏遠省建制,烏蘭察布盟自治區人民『政府』改為烏蘭察布盟人民『政府』,1958年4月2日平地泉行政區建制撤銷,所轄旗縣市正式劃歸烏蘭察布盟領導,根據新的區劃,烏蘭察布盟管轄集寧市,四子王,達茂,察右前,察右中,察右後,土默特旗和豐鎮,興和,卓資,涼城,和林格爾,清水河,托克托,武川縣,改烏蘭察布盟人民『政府』為盟公署,駐地由固陽遷駐集寧市。在2003年12月1日,撤銷烏蘭察布盟,設立地級烏蘭察布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集寧區烏蘭察布大街。在烏蘭察布市設立集寧區。以原縣級集寧市的行政區域為集寧區的行政區域。烏蘭察布市轄原烏蘭察布盟的四王子旗、察哈爾右翼前旗、察哈爾右翼後旗、察哈爾右翼中旗、化德縣、商都縣、興和縣、卓資縣、涼城縣和新設立的集寧區。原烏蘭察布盟的縣級豐鎮市由自治區直轄。而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武川縣劃歸市所轄九個旗縣區之列,而達茂旗縣劃歸到包頭市管轄範圍。
卓資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南部,總面積3119平方千米,全縣轄5個鎮、2個鄉:卓資山鎮、旗下營鎮、十八臺鎮、巴音錫勒鎮、梨花鎮、大榆樹鄉、紅召鄉。因卓資山得名,原名桌子山,因山頂平如桌面,故名。1945年12月28日,中國領導的綏蒙『政府』決定在此建置,由涼城、豐鎮、陶林、集寧縣部分割槽域析置。因解放卓資山的戰鬥為賀龍元帥親自指揮,而命名為龍勝縣。1952年5月1日,改稱卓資縣。
據考證,卓資縣文物古蹟較多,跨越時代較長,既有新舊石器時代和戰國、漢、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珍稀遺物,又有胡漢、匈奴、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多民族的文物古蹟。這裡有戰國和遼金元時期的古村落遺址近200處,還有舊石器時代的製造場,秦朝的古長城,西漢的古城,隋唐和北魏的古墓葬,明清朝代的廟宇、水井、宅院、驛道、戰場、營盤等遺蹟多處。同時,還出土了不同朝代的青銅器、金銀器、陶器、石刻等多種珍貴文物。
這裡還有一座戰國古城遺址很有考古價值。這是一座佔地面積750畝,地勢狹長而且開闊平坦的古城。在古城背後有一處東西走向的戰國趙長城,該長城城牆寬約8米,大部分儲存完好,其正面和角樓遺蹟清晰可見,並且有烽火臺一處。古城是戰國時期一座重要的軍事城堡。到了西漢時期,成為定襄郡武要縣故城,是西漢北部邊陲軍事重鎮。20世紀80年代考古發現了漢、唐、宋時期的陶瓷、錢幣、建築等遺物。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來卓資縣旅遊不吃燻雞,就如同去西安沒吃上羊肉泡饃一樣讓人感到遺憾。卓資山燻雞,生產歷史有近百年,遠近聞名,是卓資縣名特產品。它與山東德州扒雞、河南道口燒雞相媲美,榮獲過全國“三雞”之一的美譽。要說最地道的卓資山燻雞老字號就要數久負盛名的張金濤燻雞了,按照有著多年燻雞經驗的師傅所講,卓資山燻雞之所以味道鮮美,除了秘製配方和工藝之外,還有獨特的生產條件。其一,有甘美的地下水。水是燻雞生產的先決條件,也可以說是重要佐料。用卓資山的水燜煮的雞,芳香鮮嫩,別有風味;其二,卓資縣有養雞的悠久歷史,盛產肥雞,個大體肥;其三,有精湛的傳統技術世代傳授。上個世紀30年代初,河北省李珍師傅來到卓資山,把原籍製作熏製品的經驗和本地製作滷雞的方法結合起來,好水好雞加好工藝,熏製出了上好的卓資山燻雞。此雞有三絕:一是提起燻雞一抖,便骨肉分離,卻不散落;二是雞骨呈透紅『色』;三是暑伏天可以保持10天左右不變質。如果乘坐火車路過卓資縣站,你就會看到整個站臺上遍是當地老鄉在兜售燻雞,甚至還有人會從視窗爬到車箱裡面一手一隻地挨個叫賣,賣完一隻隨即又從懷裡掏出一隻,價錢通常也挺便宜。但是要買正宗的張金濤燻雞,那還是要進入到縣城裡,才能找到。(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qidian,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未完待續。)
喜歡飄動的導遊旗請大家收藏:()飄動的導遊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