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
長寧與三兄弟不約而同起身,到廊間看雨。
有侍衛穿著蓑衣疾步而來,稟道:“剛收到的訊息,昨日安頓的百姓家中的牲畜家禽,已分散到三個地方養起來。”
長寧凝重的面色一緩,頷首微笑。
災情之前,人的安危當然是第一位,豢養的牲畜家禽也一樣,若是短時間內相繼死亡,有很大的可能形成瘟疫。
上至皇帝內閣,下到地方官員,都考慮到了。
長寧和顧月霖,在先前的通訊中,針對這種問題商議出了行之有效的章程:
百姓搬離之前,養著牲畜家禽的,一概留下不會輕易損毀的記號,不拘方式;
百姓搬走同時,派擅長安撫馴化牲畜家禽的專人帶隊過去,分頭負責牛騾驢羊豬雞鴨鵝,牲畜趕著走,家禽利用官署尋常用的車輛、籠子運送,到了專門撥出來的地方,照常餵食養著就是了。
安置的地方相對來說最簡單:種田大戶一般都有專門飼養牲畜家禽的莊子,分散到幾個大戶手中,不過是捎帶著命僕人照顧的事兒。
災情的大前提下,誰都不敢說自己沒有求人之處,大戶本就願意給別人一些幫助,更何況,官府不但承他們的情,還會撥給飼料。
至於期間的損耗,就是相互體諒的事兒了,猝死的牲畜家禽,官府照時價補貼百姓,若是本就帶病的,便照時價的六成補貼——家禽也罷了,牲畜大多都可以說全身都是寶,不是病死不能賣肉就真白養了,如皮毛、角,都能換取銀錢。
如果指望著牲畜家禽長遠得益,也沒關系,大戶吃些虧,補給百姓差不多的就是了——這是大戶知曉官府安排後,自發提出的。
幾方已經配合到這地步,要是還有更壞的意外發生,那沒法子,只能是大家都認倒黴,由官府上報,聽上面安排。
上面會怎樣安排?
全國各地以君若為首的大商賈,給予北直隸方方面面的捐贈,其中就包括牲畜家禽,朝廷何時需要,發話便可調撥。長寧心裡有底,只是要避免節外生枝,不說破罷了。
看了一陣子雨,四個人回到室內。
長寧道:“降雨期間,我們的要事只有一樁,你們一定要照顧好自己。”
三人齊齊稱是。
最緊要的洩洪分流點,就在這一帶。若有萬一,便會殃及本不該遭難的眾多百姓。
長寧在沙場上必是沖在最前方的人之一,在眼下,她對河道只是半個行家,能出的力的確有限,但她必須陪在將士身邊。若最壞的事情發生,便要上下一心救助百姓。
長寧如此,兄弟三個亦是義不容辭。誰若不想參與其中,又何必來。
雪是從容的,晶瑩無暇,落地成景。當它為難塵世,是溫柔殘酷並存的方式,安安靜靜地累積寒冷、恐懼。
雨是多變的,或溫柔,或粗暴,或蕭瑟。當它為難塵世,便化身為最狂躁的暴君,讓人生出天地將被雨水湮沒、吞噬的錯覺。
暴雨,很多人都見過。
持續整日的暴雨,很多人只聽過傳聞。
在這樣的雨勢中,瓢潑大雨變成有過之無不及的事實,特有的氣勢磅礴的落雨聲宛若不祥的鐘聲,敲打著人的心魂。
白日的喧囂喜樂爭相議論已經過去。
夜深了,只聞暴雨聲。
君若坐在廊間的竹椅上,手中有酒。
隨風坐在她身邊,依然如常安靜,她卻感覺得到,它情緒起伏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