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姚霽來說,她只不過半個月沒來這裡而已,這個世界就已經變化的十分快了,至少豎立在冷宮內外的那道圍牆,上次她來的時候還沒有。
終於拉到足夠支撐很長一段時間的經費後,根據當年的“互助協議”,她可以在這裡停留一段時間進行研究。
事實上,大部分的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們願意為這個看不到曙光的專案做這樣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全都是為了能夠名正言順的在這裡停留一段時間。
停留是有風險的,被歷史學家停留過的世界,有很多最後都因為沒有按照歷史程序發展而被銷燬,照理說雙方完全不在一個維度,互相對對方都沒有影響,但這種規律簡直像是一種詛咒一般。
在科研人員們之中流傳著一種說法,“只要有進入,其實就應該產生了干擾,只不過干擾有大有小。”
所以才會有的只是稍稍有了個拐點馬上就拐回去,有的乾脆就變得讓人沮喪的面目全非——這也是讓專案科研組的技術員們不願意讓“觀察者”長期留在“推演世界”的原因。
但姚霽卻覺得這種說法是無稽之談,每個推演世界就和平行空間一樣,會自然產生無數條道路,就如他們的歷史若拐上哪個拐點,通向的是何方也不得而知,想要完全掌控,恰巧就需要“觀察者們”長期觀察,才能弄清楚到底是什麼造成了影響,又是什麼使得同一段歷史產生了不同結局,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下一次失敗。
這種觀點正好和科研組的人員截然相反,卻是得到數量眾多的“觀察者”們肯定的一種說法。
由於最近由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們組成的“觀察者”都非常給力,拉到了不少贊助,所以專案組的主要負責人們也願意接受她的觀點,嘗試下長期觀察會不會對專案正確執行有所幫助。
姚霽作為主要維護區域的觀察者,爭取到了一次名額,她要觀察的時代,就是推演世界正在進行的代國時期。
姚霽其實已經見識過整個專案經歷四次失敗了。
這個專案最讓人沮喪的地方就是因為技術的限制,所有的發展只能按時間線的順序向前進行,不可以倒退,也不可以進行任何逆向操作,所以一旦出現偏差,很多時候就宣告了整個實驗的失敗。
每一次實驗的失敗,都會讓一些堅定的科學家們沮喪莫名,有的會申請離開這個專案組,有的因為失敗的太徹底竟然會否定整個實驗的意義,還有的科學家付諸一切的心血接二連三的以失敗告終,長期壓力過大後屢遭打擊,最終走上了最絕望的那條道路。
對於這個專案,姚霽起初是不以為然的,也曾勸說過自己的父親不要太過投入。雖說如果能夠透過連線過去的歷史和現在的歷史來推算未來的歷史,是一種有效規避風險和災難的辦法,但歷史這東西,在姚霽看來有自我修復性和自我毀滅性,總是週而復始,人為完全掌握是件極為困難的事情。
但大概搞科研的人都有一種執拗的精神,一頭扎進去並付之心血後都不願意承認是方向走錯了,只覺得是技術還不夠,資料還不夠,所以哪怕是失敗了也不氣餒,爬起來重新再走,一次又一次。
姚霽從不干涉父親的工作,但因為她是單親家庭的原因,還是瞭解了不少父親工作的進展。
第一次失敗,是因為統一春秋戰國的不是他們歷史中的楚,而是西方一個以法家治國的“秦”,秦統一天下後二世而亡,並沒有像先楚那樣綿延幾百年,成為一個龐大的國家,專案組的人員萬念俱灰,銷燬了這個世界。
第二次一切都很好,但是到了公元前後,一個在他們世界的歷史上從未記載過的叫做“王莽”的人顯達起來,篡位後建立了一個“新”朝,開始大肆改革,改革完全脫離了當時的社會情況,有些改革甚至讓觀察者們都瞠目結舌,到最後,一系列的錯誤改革引發了更惡劣的後果,試驗也岌岌可危。
觀察者們一開始還期望這只是一次小的“扭曲”,到最後可以漸漸回到正確的歷史道路上,結果歷史越來越偏,當時的“觀察者”們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後得出了結論——這個世界沒有任何參考價值,因為歷史的發展完全不同了,而且毫無回到正軌的可能,最後選擇了銷燬這個世界。
第三次進行試驗時,技術已經很成熟了,由於整個實驗對研究歷史也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專案組申請到了政府對專案提供的資金和人才上的幫助,一直髮展的都很順利。這一次也是成果最大的一次實驗。
可惜好運不長,專案組推演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這段歷史裡應該有非凡成就的一位物理學家,突然將自己團研究出來的原子武器技術傳送給了所有有能力製造該武器的國家,導致□□氾濫成災,戰爭越來越恐怖,核武器摧毀了許多大國,最後嚴重的核汙染和核輻射使得整個世界猶如地獄。
第三次實驗得到的結果是諸次之中最可怕的,最後進入那個世界的“觀察者”們無不掩面大哭,有很多甚至受到了很嚴重的心理創傷,從此不能進行“觀察者”的工作,紛紛離開了專案。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政府也因為這次失敗正式宣佈撤離專案組,並認為這個專案毫無意義,反倒會對社會產生更加危險的“示範”,從而禁止任何機構和組織對專案組提供援助。
這一次的失敗對整個專案的打擊是毀滅性的,他們不但沒有得到想要的“完美結果”,反倒因為這次失敗徹底失去了可以繼續的可能。資金的短缺、觀察者們的減少、資料收集者和推算人員的漸漸離開,使得專案幾乎到了停滯的地步。
最後是剩下來的骨幹人員排除萬難重新啟動的專案,開始了第四次嘗試。
可專案一開始就遭受了巨大的打擊——和第一次一樣,戰國中期漸漸強大起來的不是他們歷史中最終統一了七國的楚國,而是最西邊的秦國。
這簡直就像是噩夢輪迴,兩次的歷史都選擇了秦國來改變世界,說是偶然性也太難以解釋了。歷史一出現偏差後,就像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當夜就有兩個核心技術人員自殺了。
其中一人就是姚霽的父親。
喪禮結束後,為了瞭解為什麼他的父親會為之付出生命,為什麼這個專案會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姚霽申請了加入這個專案。
由於四次失敗,這個專案已經遭到了滅頂的打擊。沒有資金支援、缺乏觀察者和科研人員加入,所有還剩下來的人幾乎沒有報酬全靠義務勞動,諾大的研究所因為經費原因漸漸縮小,甚至不得不關閉一部分來節省開支……
最讓人沮喪的是,由於不能接受任何組織和機構的資金支援,所有僅剩的“觀察者”必須要放下身段,以導遊和“業務人員”的身份而非學者的身份去想辦法獲取“個人”資金上的贊助。
因為姚霽的身份和歷史學上的成就,她的申請幾乎是被專案組欣喜若狂的透過的,這一留,就是好幾年。
這一次專案的啟動,用好幾年的時間才進行到代國時期,相比於前幾次的發展,恐怕只能以“龜速”來形容,但考慮到專案僅剩的裝置和人員,能夠無驚無險的進行到這個時期,並且還有越來越多的個人贊助以“觀光經費”的名義匯入專案組,已經算是奇蹟了。
甚至有不少人認為“推演”的時間放的慢一些,也會對專案的順利進行有幫助,反正他們現在資金並不緊缺了,慢一點反倒有利於整個專案的有序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