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一聽董卓的名字有些害怕,不知所措的看著劉辰,因為他不知道他說的什麼意思,但知道提到了董卓。
漢獻帝看向自己的繼母何太后,而何太后眼中也閃過一絲憎恨,隨即便是一絲不甘,走上前說道:“楚王言之有理,董卓既然改過,那便饒恕於他,然死罪可免手活罪難逃!將軍可令他裁兵而歸西涼。”
這個何太后還是有點不放過董卓的意思,不過這個問題劉辰也在考慮,西涼那邊的西域也需要人鎮守,不如給董卓董卓五萬兵馬領他駐守西涼,但不可招兵買馬,劉辰拱手道:“謹遵太后懿旨。”
劉辰繼而躬身道:“陛下!臣以為洛陽非長久之地,恐有似董卓之人再叛逆謀反!揚州地富民強,不如遷都石城,陛下意下如何。”
漢獻帝才9歲,在深宮又不怎麼學習文化,那裡知道這些意思,只是一知半解,劉辯見劉辰說要遷都,有點不捨,也有點開心,畢竟可以得到自己皇兄得庇佑,以後也不在受到欺凌。
何皇后則認為,自己在洛陽只是被天下諸侯竟相爭取的傀儡而已,如果要選擇做傀儡,不如選擇做一個安全的傀儡。
何太后嘴角上揚,微微笑道:“如此甚好,這樣也能救陛下於水深火熱之中。”
劉辰躬身道:“如此甚好,在下有一建議!實屬大逆不道,不過卻合乎情理之中,無違綱常之道。”
何太后一聽,沉思了一下,這劉辰是想廢帝自立嗎?沒做更多的想象說道:“楚王請講!本宮洗耳恭聽。”
劉辰跪地道:“臣認為!弘農王乃先帝嫡子,繼承大位合乎情理!但董卓弄權,擅自廢帝立新,臣以為應當復位。臣今後定當全力以赴輔佐天子。”
何太后一聽來不及驚喜,她在想這劉辰走的這步棋是什麼意思,漢獻帝才9歲不是更好的給劉辰放傀儡麼,劉辯今年17了,難道要他做皇帝?董卓就是因為劉辯年紀大了不好管理才廢了劉辯,加上又有一個皇太后。而漢獻帝年齡既小又無母親相助,則成了董卓的好選擇。
何後弄不明白劉辰的意思,媚眼如絲的看著劉辰說道:“理因如此,全憑楚王做主。”
劉辰被著狐媚太后搞得心猿意馬,不敢再去直視她的俏臉,這太后太迷人了,有著少女沒有的狐媚與成熟,怪不得曹操那麼喜歡人婦。
劉辰躬身道:“謹遵太后懿旨。明日朝會便公開此事即可,臣告退。”
劉辰帶著錦衣衛離開了洛陽皇宮,劉辰覺得把都城定在定在洛陽沒有南京好,畢竟南京靠沿海,對於以後得發展來說更加重要,在東漢確實比較適合定都長安和洛陽,不過到了航海時代則不然。
劉辰打算派一個韓剛來打理洛陽的一切事物,畢竟這裡是一個比較大的城市,人口多而且土地肥沃,而且有皇宮,這麼大的地方正好用來置辦一些政府大廳、醫院、孤兒院和養老院還有一系列官家辦公地。劉辰可不管不管世人怎麼看待自己,這樣做百姓肯定能夠看好自己的,百姓開心就可以了。
有韓剛打理洛陽,洛陽要不了幾年就會好轉起來,有著百萬人口量,必然能夠能快發展起來。
劉辰自然會調派人手過來幫忙的,自己的10萬神兵留八萬在洛陽就可以了,剩下的帶回揚州。
次日,百官入朝,還有十八路諸侯也是一起來的,劉辰告訴他們朝廷自有封賞。
氣勢宏偉的皇城南宮,這裡是重要朝會的開展地。
太監一嗓子嚴格道:“奉天承運大皇帝詔:罪臣董卓欺君罔上,本應誅滅九族,念其懸崖勒馬避免了生靈塗炭!令其帶五萬士兵退守西涼,依然是西涼刺史!特令董卓不可招兵買馬,其他人馬全歸於朝廷管理。”
此詔一出,眾人皆是惡狠狠的看著董卓,太便宜他了!不過眾人都知道這是劉辰的意思,他們關心的是以後洛陽城誰來主宰,劉辰的話大家的服氣,不過十八路諸侯可不會那麼容易的打發,雖然不敢對劉辰用兵,不過總要對個說法吧。
董卓跪在地上要多狼狽就有多狼狽,不過他是幸運的,自己還是西涼刺史,董卓道:“謝陛下隆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董卓的事情完成了,就該說說十八路諸侯論功行賞的事情了,劉辰走上臺階立於龍椅龍案下高聲道:“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有功,陛下說了,人人皆有封賞!”
太監吆喝道:“長沙太守孫堅英勇破關,一路破關至至汜水關外,朕心甚慰!賜孫堅安城縣侯!賞錢5億銅錢錢,布匹一萬。渤海太守袁紹帶兵五萬入盟,功不可沒!賜東光縣侯!賞錢10億銅錢,布匹兩萬。”
所有的十八路諸侯劉辰都封賞了大量的錢財和爵位,對於這些來說,其實就是補償了十八路諸侯帶兵威懾董卓的功勞,每個人都是幾個億到10億銅錢的補償!不錯了!
劉辰自己就佔領了整個司隸州和董卓的軍隊,諸侯們也知道自己只是幫幫場而已,兵不血刃拿下汜水關全是劉辰的功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十八步諸侯跪謝道:“謝陛下隆恩!謝楚王!”
劉辰走向龍椅處,牽著旁邊劉辯的手,高聲道:“諸位太守諸侯文武百官!弘農王劉辯乃先帝長子嫡出,臣建議復帝王與劉辯!不知諸公以為如何!”
大殿下的人議論紛紛,一片喧譁,劉辰喝道:“安靜點!反對者可以站出來!”
對於劉辰復立太子辯為帝的事情,本來就合乎情理的事情,漢獻帝是董卓所立的,漢獻帝本來就不是正統,所有沒有人反對。
劉辰看著下面的群臣,沒有人出來反對,又高聲道:“既然眾臣無異議,本王宣佈今日起遷都石城!”
“啊!遷都?”
“不能遷啊!這怎麼得了。”
“大漢自光武帝起,在此定都數百年,怎可說遷就遷。”
下面的群臣皆是一片議論聲,議論的就是大漢定都在洛陽數百年,怎麼可以說遷就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