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法!
這可是天大的事情。燕丹被震得不輕。
“先生,此時變法時機是否妥當,又該如何變法?”
短時間內,秦國不會再起大戰,三國也剛剛成為了友好盟國,外部環境看起來不錯。燕國國內,也沒有能夠威脅到燕丹地位的勢力。他若真的主持變法,只要不是亂搞,弄得天怒人怨,還真的可以期待一下。
陳囂說出了他的施政主張:“行仁義而輕刑罰,德刑相濟,文武並用。”
燕丹暗自琢磨了一下這簡短的一句話,並沒有領悟出什麼名堂,虛心再說:“先生,願聞其詳。”
“秦國以法度嚴苛而為山東之人所排斥,那麼大王便不可以嚴刑峻法治國。
大王此前以招賢館廣納天下之士,求賢若渴之名傳遍天下。招得之賢,良莠不齊,其中浪蕩遊俠,目無國邦綱紀,不僅不能有所用,更會損害民間之風氣。
大王求賢之名既已傳出,自該整頓招賢館,不可使其成為藏汙納垢之所,遺害自身。未免被視作效仿秦國,嚴刑峻法不可用,故整治國家,當行仁義而輕刑罰,德刑相濟。”
“何謂德刑相濟?”
“燕國自有法律條文若干,若有人觸犯法律,量刑可從輕,卻多加一條官方記錄,此人德行有虧,從此在燕國將受到諸多限制。
一個人一旦失德,那麼民眾就會唾棄他,同行者恥於為伍,失名則失位、失利,其威懾並不下於嚴刑峻法。
具體的,各級別的法律,與何等程度的失德相對應,則須召集能臣慎重考量,集思廣益。
至於原本法律中的重刑,也並不廢除,保持使用嚴刑峻法的底線,作為威懾。”
“原來如此。先生一席話,令丹茅塞頓開。”
燕丹對於招賢館收了很多亂七八糟的人這種事,不是不清楚,不是不想管,而是怕管出毛病,怕損失求賢的名聲。
前來招賢館投奔的,無論才學高低,無非是求名求利,又受不了秦國那兒的限制,才會跑到這兒。
陳囂這個辦法,不像秦國以嚴苛的法律直接限制你,刑罰看著也很輕;可一旦觸犯,那你的前途也是基本吹了。
“德刑相濟,是為肅正國家之風氣。文武並用,則是效仿陸言,開啟人才上升的通道。”陳囂繼續解釋他關於變法的短短一句話,“以燕國的基礎,陸言興建學校的行為不可取,其察舉選拔之制,卻可照搬一二。”
“察舉選拔之制,就是陸言身死之前設計出的新制?”
“不錯,陸言的這一設計,實為古今人才選拔的開創之舉。各地方舉薦人才進入中央,透過考試選拔,獲取在朝堂中樞為官的資格。此制,燕國可行。”
“若我燕國也用此制,各地方上的封君或者郡守,為了獲取今後朝堂的話語權,勢必將一些幹才送入朝堂。可緩解寡人當下人才遠遠不夠的尷尬。
同時,上升通道的開啟,更將激勵民間之人,積極主動地投身國家,而非想著出走別國。”
燕丹略微一想,便覺得這個新制可以讓燕國境況大為好轉,頓時欣喜非常,“哈哈,先生,這該是一個文字。文武並用,這個武字又是何解?”
“北地之民,剽悍好鬥。秦攻佔趙國,陸言為禁絕私鬥,前後在邯鄲重刑開殺數千人。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燕國私鬥之風,比之趙國,不遑多讓。
既無法像秦國那樣嚴禁之,那便以疏導為主。一方面宣揚私鬥懦弱,公斗光榮的理念;另一方面,可學楚國,舉辦論劍大會這樣的江湖盛會,以國家之名,擬訂江湖秩序,收攏其中高手。如此,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