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朱的言、行、都體現著他作為個體絕對理想化地躲避世間一切危險煩惱的一種思想。他對人性的認識過於理想,於是很多人恥笑他、曲解他。
老子對於人性的認識就更加現實,更加積極。他老人家用“道”構建了一個世界,所有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中,只要做到按規律辦事、順勢而為就可以獲得最好的結果。
“道”是宇宙萬物一切的起始,是造物主,人類就是“道”創造的萬物中的一種。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和萬物在“道”眼中那都是平等的。
“道”高於宇宙萬物,用後世的說法,可以理解成“神”“上帝”“高維生物”等等。
因為“道”高於宇宙萬物,身為被創造出來的人就沒有辦法形容它,老子於是給它取名為“道”。也叫做“太一”,太一生一,一生了二,二生了三,然後三生萬物。
基於“道”,老子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宇宙。在這個宇宙內,萬事萬物,包括人的行為,都是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的。《道德經》便是老子在講述規律,也就是“常”。
其中核心的思想便是,好與壞兩面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物極必反。一旦某種行為達到了一個“極”,那麼就是違背它應該遵循的“常”。這個行為原本可以得到好的結果,卻只能收穫惡果。
人們在“道”的世界中生存,只要能夠認識萬事萬物執行的規律,行為不打破那個“極”,那麼所有人都可以生存得很好。
但人畢竟是世界中的人啊,世界上總有些東西人解決不了,於是,莊子便帶來了更上一層樓的精神超越——“齊萬物,一死生”。
莊子認為,雖然人和萬物都是“道”所誕生,人和阿貓阿狗是平等的,但人和阿貓阿狗不一樣,這是因為“道”在人身體內的執行狀態不一樣。這個“道”的執行狀態,就是“氣”。
“道”在萬物身上執行的規律是不一樣的。所以人有人的氣,貓有貓的氣,狗有狗的氣。莊子還專門有講“養氣”。e……莊子思想一般也被認為是後世修仙的基礎來源。
人若是修煉內在的境界到了,便是“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擁有無限的精神世界,以更高緯度的視角看待人間的一切,那一切都不是問題。
“楊朱、老子、莊子,三位先賢思想構成的這個體系,代表著道家對於解決人類的生存問題作出的思考。
道家的思想太偉大了,以至於言雖然萬分推崇,卻無法在現實中具體地去實踐它。”
清虛正聽得入神,被陸言這麼一句給震了回來,疑惑地問:“莊子雲:學而不能行謂之病。陸子你也說絕知此事要躬行,為何不能實踐?”
“道家思想擁有無與倫比的境界高度,卻無法解決很現實的一個問題。”
“什麼?”
“讓人們吃飽飯。”
清虛眉頭緊鎖,停頓半晌後說道:“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陸言輕笑一聲搖頭,“先生想說,只要統治者無為而治,不追求功業、不貪圖享受、不瞎折騰,人們就可以吃飽飯是麼?可是統治者憑什麼聽道家的,自己清心寡慾,不追求功業、不貪圖享受呢?”
“額……”
“不知先生可曾讀過言那本《人生在世》?”
“自然拜讀過。”清虛回想了一下說,“只是,抬高人的主體地位,不更是讓人慾高漲,天下更混亂嗎?”
“人的慾望便如同高山的滾石,一旦落下就不會停止。
想要遏制這顆滾石,天下武功最強的人也未必有那力氣;但引導這顆滾石不要造成巨大的破壞,即便沒有高深的武功,也能夠做到。
道家就如同那個武功高強的人,做著英雄一般的事,卻吃力不討好。言願做那個引導滾石的人。”
“大禹治水,堵不如疏?”清虛不太確定,能不能用這個例子來類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