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王宮,秦國大朝。
殿堂上,數名侍者捧著訂立成冊的新制度,嬴政對著手下百官說道:“諸卿,這是國師大人最新擬定的考試選拔制度,今後我大秦官吏的選拔任免,都需經歷考試。諸位以為如何?”
幾位重臣率先拿起訂立的冊子觀看,後面站著的眾人議論紛紛。
“考試製度?沒聽說過呀……”
“是不是跟王宮內訓練宦官一樣?”
“官吏選拔考試?這沒法執行吧……”
熊啟、王綰、隗狀、李斯等人都是眉頭緊皺,看得一絲不苟,一時還沒有人說話。
終於,王綰把冊子還到侍者手中,慷慨走出來表示支援,“大王,臣以為國師大人這個想法於我大秦乃是利在當代,功澤千秋。這樣的考試選拔制度,會一改從古至今的人才流動晉升困境。將選拔官吏的權力集中到中央,於國實為一大壯舉。且由國家議定標準,也能保證官吏的整體素質,對於統治下的民眾也是一大利好。”
熊啟仔細咀嚼之後發問:“這考試選拔制度固然是好,但這平民黔首中,難得才有那麼一兩個可堪造就,國家豈不是吃力不討好?”
李斯瞬間插進嘴來,“此言差矣。平民黔首或許敏而聰慧者少,但這天下人數最多的也是平民黔首,百裡挑一、千里挑一乃至萬里挑一,依舊能得到不少人才的。”
熊啟反駁道:“所有黔首都去讀書了,誰來種糧食?”
說到這個話題,很多人站不住了,紛紛開口反對。
“是啊,就跟當年商君限制商業一個道理。經商容易來錢,那黔首不就都去經商,沒人種地了!現在這讀書能夠當官,誰還會去種田啊?”
“就是啊,這個口子不能開呀~”
秦國兩個丞相,隗狀偏向於機謀,王綰性格老實保守大多主持政務。他對著嚷嚷的百官笑著說:“諸位雖然都知道我大秦現在土地豐茂、糧產充足,但箇中具體還是讓我來給諸位講一講。
兩年前實驗田良種計劃初步完成,一年中推廣下來的結果,我大秦畝產達到了驚人的十二釜;去年鄭國渠落成,今年關中平原的畝產也達十釜,而原本關中土地畝產可只有二釜不足,整整翻了五倍;這二者相結合,我大秦已無糧草之憂。
一戶正常人家,只要兩年踏踏實實地勞作,第三年就能夠有本錢去官府登記購買機關農具,從田地上抽出手來了。如今大秦百姓人人稱頌大王之德。
這個考試選拔制度一出,則必定掀起一陣向學之風,秦人為秦國而讀書,這是大秦帝業又打下一道堅實的根基呀!”
這些站在廟堂上的人,又有多少真的瞭解過一家一戶是如何生存的呢?
王綰這麼一說,大家為之驚訝不已。
“什麼?居然已經到這個地步了嗎?”
“黔首已經能自給自足了?”
“太不可思議了……”
李斯看著站在百官之首的陸言,心中讚歎地想著:
師弟,果然還是你技高一籌啊。百姓生活已能自給自足,你就給他們頭上送過去一個讀書做官的盼頭,這項政策有了人心做基礎,已經勢在必行。
不過,你要怎麼才能以一己之力扛起教育的重任呢?
還有,你要如何從貴族手中搶奪知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