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師大人考慮得深遠,臣以為,此時魏國向我求援,我應當袖手旁觀。”
武將中的重量級人物站出來說話,百官的議論聲更大、更多了。
“這……袖手旁觀……”
“魏國求救,我大秦卻不出兵,豈不是在說自己怕了楚國呀~”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是啊,如此助長楚國的氣焰,縱容他又吞併一個魏國,這這……”
“不能放縱楚國壯大,大王,臣以為應當出兵救魏。”
繚自然不甘就這樣讓伐楚之事落下帷幕,仍舊積極地發表自己的言論。
“國師大人,你既然也承認楚國是一超二強中的強國,是對我大秦一統天下一個強有力的阻擋,為何還要縱容其國壯大?須知,楚國原本就是一個幅員數千裡,兵甲上百萬的強國,倘若又吞併了魏國,可就不知他的實力會膨脹到什麼地步了。”
陸言早就跟嬴政聊過伐楚之事,對方只要智商線上,就不會真的採用伐楚的計策,強行去幹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面對繚現在已經某些無力的反問,他輕鬆地開了一個玩笑:“繚先生,你如此擔心楚國吞併魏國實力膨脹,趙王偃想必也是如你這般,心心念念地不能叫楚國做大。
趙國,是一超二強中相對較弱的,他既不能讓楚國坐大,又不能叫楚國被削弱得太厲害。現在的趙王偃,應當已經憂慮得寢食難安了。”
嗯,確實,趙國直接接壤的有秦國和燕國,秦國欺負自己,他就會從燕國那裡欺負回來。
現在燕國已經差不多要涼涼了,趙國實力不錯,但需要時間繼續休養生息、提升國力,小心翼翼地保持秦國、楚國兩者勢力都不膨脹,就是趙王偃每天時刻要思考的事情。
繚在心裡咬牙切齒,以前他是很瞧不上這些所謂的國君的,但現在的秦王政、趙王偃、楚王熊悍,三人都算得上是君主中的佼佼者。他不得不承認,自己有些過於輕視對手了。
“趙王偃,當真能夠有如此本事與魄力,在列國合縱伐楚之時,悍然背反,攻擊我大秦後背?”
嬴政聽了這麼久都沒有發出一句話,突然在王位上主動地開口:“繚先生,你不瞭解趙偃。這個人,平時很在意自己的臉皮,但幹起這種事,他眼睛都不會眨一下。我太瞭解他了。哈哈哈~”
秦王政,趙王偃,這兩個人童年世代在趙國邯鄲就認識。嬴政豪放的大笑,但眼神中卻閃爍著兇光。大臣們偷偷瞄著上面,知道自家大王跟那個趙王曾經大概是很不愉快。
“好了,國師,諸卿,寡人知道這個趙偃跟那個熊悍,都不是好對付的,既然如此,他們兩個要打架,寡人何必要去湊熱鬧。他們要打就讓他們打去吧。等我大秦修完這條大渠,寡人就把他們兩個,一併收拾了。”
嬴政大笑完仍自面帶笑意,輕描淡寫地跟自己的臣子說著雄心壯志。
百官紛紛拜服,整齊地呼喊:
“我王英明,大秦萬勝。”
“我王英明,大秦萬勝。”
繚知道嬴政是不會採納自己出兵伐楚的意見,心裡頭滿滿的都是陰霾。這跟他設計好的不太一樣。
難道不是自己力排眾議,出兵伐楚,然後楚國大敗,自己攜功官進國尉,成功擠掉陸言嘛!
現在呢?這差距也太大了!
不過,他的腦袋還是轉得很快的,迅速地認輸服軟,並且又提出一個建議。
“大王英明。國師大人深謀遠慮,繚思慮的還是太淺薄了。”
陸言好整以暇、不鹹不淡地回道:“繚先生言重了。”
“大王,臣以為,既然趙王偃不會坐視楚國滅魏,趙楚之間必有大戰,我大秦除了抓緊時間修建大渠之外,也可以積極運作商賈之事,蠶食趙國、楚國的市場,為日後大秦滅亡趙楚打下基礎。”
嬴政欣然同意,“嗯。先生所言甚和合寡人心意,此事定然要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