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棠將各路網路大神盤出的資訊,精心整合到一起,娓娓道來。
“漢朝史書中記載了一個西方國家——大秦,大概是當時的人覺得它和曾經強盛無比的秦朝一樣強大,所以如此稱呼。
事實上它的名字應該叫羅馬,條條大路通羅馬,那時的羅馬可是天底下最繁華的地方之一。東邊有煌煌大漢,西邊能與它媲美的就是羅馬。”
呂元正作為眼下帥帳內,相對愛讀書的那一撥人,補充道:“甘英曾奉命出使大秦。”
這是正兒八經的使節,不是說死就死的那種。
段曉棠微微頷首,“但很可惜,他最終沒有走到。”
要是甘英真的成功抵達羅馬,簡直不敢想象那會是一場多麼盛大、多麼震撼的盛會。
段曉棠繼續說道:“漢朝與羅馬就好像是在鏡子兩邊相互映照的兄弟。”
“我以前聽過一句話,‘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漢朝末年哪怕內部四分五裂,依舊能夠壓服四方蠻夷。”
範成達點頭表示認同,中原諸侯打架,那些蠻夷連在一旁觀戰的機會都沒有。
段曉棠輕輕地靠在椅背上,“與大漢同時期並立於世的羅馬,卻在內外交困的艱難處境中,國力不斷地被削弱。最終亡於蠻族的入侵,和漢朝滅亡前後腳的事。”
“亡於蠻族” 這幾個字一出口,瞬間讓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
雖然此時無人提出亡國亡天下的理論,但對漢人而言,最大的恐懼之一,或許就是胡人南下,披髮左衽。
所以元宏大的所作所為,才會格外叫人痛恨。
羅馬作為曾經被大漢認可的“文明國度”,最終卻落得這般結局,怎麼不叫人生出兔死狐悲之感呢!
段曉棠彷彿突然想起了什麼重要的資訊,眼睛一亮,說道:“其中有一支蠻族,就是當初被漢朝打敗後驅趕向西的匈奴後裔。”
誰能想到,看似毫無關聯的東西方文明,竟然有著這樣奇妙的 “聯絡”。
假如漢朝當初沒有擊敗匈奴,那麼羅馬帝國所面臨的壓力是不是就會小一些,甚至有可能不會走向滅亡呢?
範成達的思維一下子發散開來,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如果突厥人向西發展,是否會到達曾經的大秦故地?”
畢竟,羅布一直想要經略西域,他的發展方向就是往西。
段曉棠輕輕點了點下巴,思考片刻後說道:“應該會吧!以突厥如今的實力,他們往西前進的道路上,幾乎沒有能夠與之抗衡的對手。”
杜松冷哼一聲,不屑地說:“突厥人打匈奴人,那可真是一場好戲。”
恐怕孝武皇帝復生,也想象不到會出現這樣奇妙而又荒誕的場面。
呂元正:“草原上不是一直都是這樣嗎?你打我,我打你!”
在中原人看來,他們都是草原上的戎狄,沒有本質的差別。但各個部族之間,可從來不認為周邊的“鄰居”是自己人。
死道友不死貧道。他們之所以如此輕易地接受羅布,不就是為了減輕大吳的壓力嗎?